运用《伤寒论》方药辨治慢性结肠炎临床报告-病案二
年代:未知
医家:李寿山
开本:16开
来源: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辽宁省分会
印刷:铅印
张××,男,40岁,工人,1976年10月7日就诊。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经常食欲不佳,腹胀便软,于1970年秋开始,腹痛、腹泻、大便日三、五次,夹有粘液血便,轻微里急后重。开始用黄连素、合霉素、痢特灵等药,症状可以缓解、渐则失效,曾先后十余次大便常规检查均有红白细胞满视野,且有粘液及不消化物。大便培养六次,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均阴性。乙状结肠镜检查,进入22Cm、直肠、乙状结肠均有明显充血,水肿、并有2×3及3×4两处溃疡糜烂,表面附有粘液白苔。X线钡剂灌肠检查,发现降结下端粘膜粗糙、乙状结肠袋消失,狭窄,可见多个息肉样改变。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每因过劳、受凉或饮食不当而病情加重,经常腹痛绵绵不止,大便溏薄日1~5次,挟有粘液或有血便。中西药杂投,效均不佳,十分痛苦,后来每天旱晨起床后即感肠鸣腹痛,大便1~2次即止,间或午饭后再次溏便一次,常挟有粘液,偶有血便,经常畏寒怕冷,少腹冷痛喜暖,病情时轻时重。诊视病人,面色皖白,体质瘦弱。脉沉细。舌质澹、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舌下脉络澹红细短,脉证合参,结合病史,证属脾虚湿盛,寒热夹杂,迁延日久,脾肾两虚。拟温补脾肾佐以化湿,消导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