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论“气”的认识和“补气”药的临床应用
年代:未知
医家:袁瑞珍
开本:32开
来源:麻城县人民医院肿瘤小组
印刷:铅印
中草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除用来驱除病邪外,更常用来“扶正”,即利用中草药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促进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扶正”治疗中,补气药是其重要单独谈谈对中医论“气”的认识和“补气”药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于“气”: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即指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是中医基本理论之由肺吸入的自然大气,一是由口咽而入的水谷之气(即地气)。由大自然之气和水谷之气合并而营养全身之气者叫真气。如“灵板”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以上便是祖国医学对气来源的闸述。对于气的功用,早有张景岳作了简要的概括,他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又说:“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对于人体各脏府之功能,中医指出皆属此气,于肝气上通于目,才能辩五色;肺气上通于鼻,才能知香臭;心气上通于舌,才能加食物的滋味,牌气上通于口,才能知食物的好坏,等等。可见祖国医学所指的气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大自然界中的空气;另是指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学中的气是有机体最基本最主要的生命过程。2、气的病证:中医认为气一且运行失常,就会产生各种病症,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气实和气虚二种。(气实):有脑隔病闷,吞酸呕吐,胸胁胀痛,咽中似有物阻,咳嗽气喘,胸闷气急李一系列气、血带溜于各脏府致而影响各脏府功能正常运循的临床症候。此时病邪尚未入血份,正气未衰是正气与邪气进行激烈斗争的阶段。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可能相当于各系统因某种病因所产生的器官功能障碍,而全身反应尚好的阶段。此时常用行气和理气的药,如:积壳、青皮、厚朴、木香等。(气虚):即指正气亏损,津液枯渴而言。表现有:动则气喘、咳嗽痰稀、浮肿少力等。这一部份气虚症状相当于呼吸或循环功能减退,消化不良、便稀、腹泄等系指消化系统的运动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气微声弱、头晕自汗,倦意少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无力等症可能系指某种病因而致的全身衰弱,反应性低下等。此时常用补气的药,如:黄芪、甘草、白木、党参等。3、关于气和血的关系;中医认为肿统血,血生在斯之师,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母,血止则气止,可见气、血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12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