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贤伤科经验穴的发掘、验证和研究

年代:未知
医家:孙和甫
开本:16开
来源: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着名中医郑怀贤运用经穴按摩治疗运动创伤,除沿用古典经穴外还按摩刺激若干“点”或“痛点”我们对这些“点”进行记录和解剖学定位,并逐一命名,经过一系列验证和研究后,肯定了它们是新穴位,统称为伤科经验穴。这些穴位的名称和分布部位是:头部10穴名为鬓角,耳上,耳垂前,颞乳,耳垂下,池旁,双灵,府外,隐池,别天;上肢17穴名为肩三对,岗下1,岗下2,肩背,肩喜,肱双,上泽,泽间,桡颈,肱鹰,前正,筋舒,谷下,上渚,上府,伸指,列缺上;躯干部9穴名为胸锁,胸肋,胸剑,背胛,十椎旁,醪间,髂嵴,髂腰,骶角,下肢19穴名为臀池,臀边,股角,健骑,内虱市,月胸,膝醪,膝海,膝灵,国舒,腓隆,康跖,跟外,跖内,跖外,足背,胫中,跟内,踝中它们新在位置的特点是肌束之间,肌与腱的交接处,肌的起止点,神经干和神经分枝出没的部位或骨的内(外)侧缘等理。我们采用伤科经验穴按摩治疗软组织损伤119,病种17个。治疗效果优良的占70%。对其中61例,在停诊21~245天后进行访问,疗效等级稳定或上升的占85%,下降的占15%。治疗次数:1~3次的为34例,4~6次的为19例,7~21次的为17例。治疗时,在不同人的身上反复取用同一穴位,如取用十椎旁213人次,取用髂腰208人次,得到相似的治疗效果。这证明伤科经验穴是客欢存在的,所在位置是恒定的。在临床上,我们记录下30个伤科经验穴位的循经感传现象,计31人42人次。它们循14经络传遽,具有双向性、对称性和泛经现象。这说明伤科经验穴与经络系统相通,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古典经穴的特性。分别按摩肩喜,中府,肱二头肌及肱二头腱等部,采用中国医科院研制的JFY—1型肌电分析仪测定同侧肱二头肌的肌电,计测试7人44人次。其中93%出现明显的肌电变化,肌电脉冲幅度与频率都增加。肌电脉冲频率的增加程度因按摩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按摩肩喜每秒增加56.9次(P<0.001),按摩中府增加34次,按摩肱二头肌增加25次(P<0.05),按摩肱二头肌腱增加16.6次(P<0.01)。按摩穴位与按摩肱二头肌和肱二头肌腱比较,肱二头肌的肌电频率增加值,前者大于后者(P<0.001),即是按摩距电极更远的穴位,肌电频率增加更多。这从又一个角度证明伤科经验穴肩喜与古典经穴中府具有共同的穴位特征。肱二头肌的肌电脉冲频率,在按摩肩喜时大于按摩中府,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这两个穴位不但有共性还各有个性。伤科经验穴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较佳穴位。按摩肩背,肱二头肌肌电频率无变化,这是因为肩背属于手阳经,在其传导轨迹投影中没有肱二头肌。这说明使用伤科经验穴也与古典经穴一样,要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创伤位置选择穴位。按摩右委中与脑池,用国产M6707—1A型双导直接血流图机,同步测定双小腿的血流量(包括基础阻抗与血流图曲线)。计测试96人,每人测4次即按摩前,按摩刚结束时,以及按摩停止后5分钟,10分钟。结果是:双小腿的血流量都出现持续增加的效应,按摩停止10分钟后,增加到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程度。例如每100毫升小腿组织血流量男性增加0.278毫升(P<0,001),女性增加0.246毫升(P<0.05)。按摩穴位引起肌肉血流量增加,这是穴位的又一特性。它是止痛、促进创伤修复以及缓解肌肉疲痨机制中的一个因素。(孙和甫摘)耳穴诊治疾病的组织学基础.云南省耳针研究所管遵信李惠芳王红磊熊磊本文以耳穴染色法显示与患病脏腑相应的耳穴,然后对着色的耳穴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以探讨耳穴诊断疾病的机理。一、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大耳白纯种家兔,体重2.5公斤,雌雄不拘,共38只。其中实验性急性兰尾炎17只,腹膜炎15只,胃溃疡4只,对照组2只(对照组的健康家兔,耳穴染色全耳均无着色)。选兰尾炎模型的方法:用20%的乌拉坦液,以0.8克/公斤体重在耳缘静脉注射行全身麻醉;或用硫喷妥钠25毫克/公斤,溶于5~10毫升注射用水中耳静脉注射。无菌操作,在下腹中线偏右切口,取出兰尾,距兰尾尖端4厘米处作“U;形浆肌层指入缝合结扎,把兰尾腔缩小2/3左右,人为造成狭窄。继之以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稀释水溶液(浓度为0.1亿/厘米3)——或烫伤兰尾盲端,然后回纳兰尾,缝合关腹,用无菌敷料包扎。造胃溃疡模型的方法:无菌操作,用1%的奴佛卡因局麻,于剑突下正中切口,在胃体前壁近大弯处用4号针头穿过浆膜层和肌层,注入40%冰醋酸0.3~0.5毫升,并用大网膜包埋注射区,以防穿孔。缝合关腹,用无菌敷料包扎。造腹膜炎模型的方法:固定家兔于动物手术台上,使成头低后肢高位,让内脏移向上腹。在下腹部近腹股沟的“三角区”内注入灭菌松节油于腹腔中,剂量0.5毫升/公斤体重。在造成实验性疾病模型后42~48小时内进行耳穴染色。染色完毕立即处死,剪下耳部,取着色部位作冰冻切片,供组织学观察。上三种疾病模型的耳穴着色部位均在4区和5区。对照组也取4区和5区相应部位作冰冻和石腊切片作对照观察。观察方法:冰冻切片后不作任何处理,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耳穴染色的涤度和部位,彩色显微摄影记录结果。然后将切片作HE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部位,并作彩色显微摄影。二、结果和分析共观察38只家兔,76只耳廓,380余张切片,结果如下:着色耳穴的组织学改变主要有以下三种:1.角化层变薄甚至消失:约80%的耳穴着色部位角化层变得很薄,甚至消失。这一结果为耳穴良导点(低电阻点)提供了组织学依据。人体是第二类导体,皮肤的高阻抗主要是角化层产生的,患病脏腑相应耳穴的角化层变薄甚或消失,使局部电阻降低,导电性增高。2.生发层增生变厚:约60~80%的耳穴着色部位显现生发增生变厚。正常家兔耳部皮肤的生发层由1~3层细胞组成,13微米左右。在作疾病模型后的42至48小时之间,实验组家兔耳廓着色部位生发层迅速增生,达135微米左右,这一结果为临床常见的在患病脏腑相应耳穴出现“结节”、“隆起”等阳性物提供了组织学依据。3.炎性细胞浸润:凡角化层消失或变薄的部位,其表皮或真皮中大都呈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这一结果提示耳穴治病可能与调动人体的免疫机制有关。同时还提示:针刺耳穴治疗疾病时,淋巴细胞是否携带某种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谢如摘)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4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