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治疗胆结石之临床和实验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郭清堂,吴士明,陈庭仁
开本:16开
来源: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我院自1685年3月以来,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功穴治疗胆结石共388例,收到较好效果。为了探索本疗法解剖上的依据,我们用B型超声显象仪观察了182例穴贴压胆总胆管内径动态变化。一、一般资料耳穴贴压后,用B型超声显象仪,共观察了182例胆囊、总胆管内径动态之变化。其中男性76例,女性103例;有胆囊结石者50例,无胆囊结石者13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1岁,以35~50岁之期为多。观察时间均为上午8.00~12.00。二、实验方法1、分组:共分五组。单纯耳穴贴组131人;耳穴贴压后脂餐21人;脂餐后耳穴贴压组10人;电疗组10人,空白组10人。2、耳穴贴压法:用0.6×0.6厘米方形胶布,中心粘一王不留行籽,分别贴于耳穴上,贴耳穴时尽量避免按压穴位;按压耳穴时用中等强度刺激,持续10分钟。由专人贴、压穴位,以减少操作误差。以胆、肝、十二指肠、小肠、交感为主穴;以胃、大肠、天枢为辅穴。同时耳背之耳迷根及与主穴相对应的部位上同样贴籽按压,以强化刺激。3、B型超声显象观测,用日产ALOKa ASloo型B型超声显象仪,专人操作观测。以首次观察(空白点观察时)得到的最大胆囊、总胆管影象时平面为观测面,固定体位,并在腹部以坐标法标记探头装置。观测内容:观察胆囊的长径、宽径、壁厚及清晰度,总胆管的内径,可见长度及清晰度。以胆囊的长径与宽径的乘积和总胆管的内径作为比较数据。测量时一律以内径为准。4、统计学处理:由于胆管、总胆管内径基础值是因人而异的,因而均以空白点后各点测得值较空白点测得值变化的百分数(%)表示,用t检验进行比较。三、实验结果本实验结果证明,一经贴穴(实质是一种穴位功刺激)即见缩胆囊、扩总胆管之效应,在持续按压刺激后,这种效应愈加明显,按压后25分钟达高峰,共持续一个小时以上。缩囊效应先于扩管效应,形成一投冲动结石的液压动力。耳压后脂餐有助于这种效应的增强,尤以食油煎旦后效应明显而持久。脂餐后15分钟,行耳穴贴压,虽亦可见到明显的缩囊扩总管效应,但与单纯耳压组的这种效应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4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