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针刺及按摩手法与皮肤感受器反应关系的研究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16开
来源:四川省中医研究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临床所生理室董泉声董新民陈东李海明张素华前此业已报导采用不同针法与按摩手法刺激同一穴位,在相关的皮神经和肌神经上都可引导出各具特证的、可以代为针(指)下反应的对比性指标的“针刺诱发电位图”,另文指出皮神经与肌神经中传导针刺信息的纤维类别亦因针法(按摩)而有差异,并推测均与感受器反应有着内在联系。本工作进而探讨此中具体关系,为深入开展针术与按摩原理研究及其应用建立基础,实验以家兔股后侧皮神经为标本,股后切口,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纤维细束,作单报引导,信号经微放、前放输入示波器连续摄片取材,并录音贮存。根据Leoyd提出的标准进行纤维分类。参照Paiufae描述的冲动碰撞法确定放电纤维是否来自鉴定的感器。鉴别感受器主要参考美国Utach大学和英国Edinburge大学生理室所用方法结合我们现有条件进行的(从略)。在确定了感受器类别基础上,依次给予指针、按摩。(拇指旋摩)、进针、刮针、弹针、摇针、捻转、提插,出针和叩针(梅花针)等处理,观察诸类感受器对这些刺激的放电反应规律。实验装置见图1(放映)。我们共鉴定89个皮肤感受性单位,定出9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分类依据参考Brown等、Burgess等和Besson等工作。这些感受器类型及其部分特性归纳于表1。感受野分布特点及部分感受器适应速度的测定见图2、3。不同单位放电频率有高低,有髓的高于无髓的,低阈的又高于高阈的。表1.兔股后侧皮神经感受器的类型及特性感受野面积机械阈值(mg)感受器类型观察数适应速度(mm2)VenFrey氏计触毛感受器(HairR.)D 毛(Doun H,)29(32.6%)42.9(15.7~91.898.7(4~25)快(移毛)G毛(Guard H.)14(15.7%)31.5(3.14~99.014.3(4~43)快(移毛)触感受器(TouchR.小点,系隆突样(dome like),结构每点的直径约1 mm.I型6(6.7%)多数为2—3个点27.8(~80)慢(不均匀)Ⅱ型7(7.9%)多数为1个点23.1(4~65)慢(较匀均)场感受器(FieldR.)3(3.4%)71.2(56.5~94.3)或快或慢快潘氏小体(P.C.)2(2.3%)16.0(11.8~19.6)10(5~15)快(最敏感部位)有髓高阈机械感受器13(14.6%)102.5(4.7~326.7)923.8(280~1000)或快或慢(含有许多敏感点)无髓低阈机械感受器2(2.3%)17.3(9.4~25.1)9.5(7~12)快无髓高阈机械感受器13(14.6%)16.6(7.1~42.4)575.6(43~2440)慢(不均匀)合计189(100%)所识单位的传导速度、纤维类别及纤维直经频率谱见图4、5。9类感受器对文中所用术式针刺与按摩均起反应,放电型式亦均随术式而改变,并且基本上相近似。总的看来,有髓单位对针刺(按摩)的放电频率高,无髓单位的放电频率低。图6~9示几种单位对运些刺激的放电型式(放映)。针刺部位与感受器的距离对放电有明显影响,距离近的放电频率高。如果针刺正中并破坏了感受器则反应跟随消失。这种关系以观察触感受器最合适,图10示其中一例(放映)。进针、出针和有些针法或按摩有时可以引起留针放电或后放现象。卵针引起后放的机会最多,特别是对些无髓高阈机械感受器,在13例此类单位中就有9例在叩针后产生后放效应,看来是和浅刺类针法引起的后遗感是有关系的。捻转、指针和按摩等引起留针放电或后放的机会亦多于他种针法,图11示其中一例(放映)。本文结果可以表明同一感受器对不同针法(及按摩)引起各具轨式的放电反应,是产生特征性“针刺诱发电位图”的基本原因,而各种针法(及按摩)影响所及的感受器种类、数目和每个感受器放电数量都有差异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概括地质,不同针法(及按摩)对其受刺部位(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诸类感受器放电效应各不相同是产生特征性“针刺诱发电位图”的原因所在。由于不同针法和按摩手法可以兴奋的感受装置种类与数量不一,乃是传入纤维类别之随针法及按摩而异的根本原因。深入研究针法及按摩与感受器关系,对理论与实践均有积极意义,皮肤感受器比深部感受器易于确切定位,对此类研究带来有利条件。本项目研究承李伯宁会长建议、鼓励和针法上的帮助,特致谢意!(董泉声摘).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4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