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狗胃电节律影响的初步研究
年代:未知
医家:陈道志,付胜峰,李兰,秦良才,陈莉萍
开本:16开
来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针灸针麻研究室
印刷:铅印
指导我们用体内埋植电极的方法,初步探讨了针刺“胃俞”、“公孙”穴对犬胃电的影响,并研究了犬胃电的各种波形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针刺能通过振奋胃气使胃平滑肌的兴奋性增强,同时针刺还能拮抗胃电节律失常,但对正常胃电节律却无明显影响。这种兴奋、抑制同时作用的效应,充分证明了针刺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为成年杂种狗、雌性、体重15公斤。在麻醉下通过无菌外科手术,将一对银电极埋植于犬胃窦浆腹表面,极间距为1厘米。电极导配经皮下引出并固定于后颈部,术后两周开始实验。胃,电描记用SCZC胃肠电图仪,定标电压0.2毫伏和1毫伏,低速每秒1毫米。行双极引导。实验在动物禁食12小时以上的安静状态下进行。先同步记录60分钟胃电慢波、快慢波及快波,然后用G6805治疗仪电针刺激20分钟,刺激用连续方式,频率可调,强度以针柄明显颤动而犬又无挣扎反应为度。出针后记录60分钟。实验结果一、犬胃电节律的类型及特征:本实验观察到犬胃电有三种波形,一种是反复出现,图形类似于正弦曲线的电话动,频率为每分5周,振幅约570微伏,称为“胃电慢波”。另一种类似于心电图“Rs”波群的三相波称为“快慢波”。其波宽约1秒,频率亦为每分5周,在快慢波后2—4秒出现的一种快速摆动的峰电变化为“快波”,它的发效频率,波宽及振幅无固定规律,在实验中观察到犬胃电有“胃律不齐”、“胃电停顿”、“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及“异位激动”现象。胃律不齐指快慢波频率每分钟相差1周从上。胃动过缓指快慢波节律每分钟在3周以下。胃动过速指快慢波频率每分钟在8周以上,常呈阵发性出现。胃电停顿以快慢波缺失为持征。异位激动指快慢波提前发生,波形异于正常,其后多有“代尝间隙”。二、针刺对犬胃电节律的影响胃电慢波决定着胃的收缩强度及方向,它从胃大弯处开始,向幽门部推进,为胃的基本电律。其生理意义可能在于维持整个胃平滑肌的电紧张性和基础张力,使胃平滑肌始终处于一种阈下兴奋状态。当有某种激作用于处于阙下兴奋状态的平滑肌时(神经、激素、针刺、食物等),就可能使胃平滑肌产生动作电位——发放快波,随之而来的便是胃的机械性收缩,快慢波与胃电慢波基本对应,但频率和振幅都较慢波稳定,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胃的基本电节律。本实验观察到的各种胃电节律失常,可能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系质。“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胃俞”是胃的“俞穴”。针刺公孙、胃俞能同时调整脾胃二经的经气,针后胃电快波发效明显增多,异常胃电节律明显减少或消失,说明针刺能振奋脾胃二经的经气而使胃平滑肌的正常兴奋性增强,能通过调整脾胃经气而使胃平滑肌的异常兴奋减弱或消失。同时针刺对正常胃电节律无明显影响。这种兴奋与抑制的双重效应,证明了针刺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本实验结果说明,以胃电为客观指标研究针灸的理论与临床及研究中医脾胃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广的前阔景。(周荣兴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