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施灸初探

年代:未知
医家:杨介宾,余仲权,关吉多,谢如
开本:16开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附院针灸科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热证可否施灸,这是千百年来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说明,热证施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上千年的临床基础,“热证可灸”,这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热证施灸的机理,认为《内经》“火郁发之”的理论为热证施灸的理论基础;灸法属阳,具有畅达宣行的特点,通过宣通发散、以热引热、疏调气机、行气活血、调理脏腑和平衡阴阳等作用,可达到泻热、散热、治疗多种热证的目的,热证施灸,不同于证寒施灸它具有灸量小、灸时短、火力勐和中病即止的特点,并以小艾卷实按灸和小艾炷着肤灸为宜;在选穴上,尤当注意调畅三焦气机,疏调督脉。临床上要辨证准确,施灸方法得组,热证用灸确有良好疗效,可补针、药之未备,对某些病症,其疗效还凌驾于针药之上,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伤寒论》“火逆复证”也进行了探讨,认为“火逆”的出现是温热病邪直接为害的结果,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病状,而非灸法本身所致“某些“火逆”是由于施灸着火方法不当引起;还有的“火逆”变证则只是一种假设和推理,并非确然事实。总之,“火逆”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并非单纯火灸之过。在提高灸法,发展灸法的今天,首先必须脱出“热证禁灸”的束缚,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重新评定灸法的作用,使这一古老的疗法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谢如摘)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4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