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耳穴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年代:未知
医家:向家伦
开本:16开
来源:四川省万县地区防疫站
印刷:铅印
我国历代医学文献中曾散载过一些耳穴,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用以治病的耳廓刺激部位。中国针灸木在18世纪传入国外,对世界各国开展针灸疗法有一定影响。我国耳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耳穴开始发展阶段(从《黄帝内经》到1949年:古代、近代文献记载着20多个耳穴。二、耳穴发展阶段(建国以来至70年代)主要特点是中国耳针影响国外,国外耳针促进国内。耳穴由80余个增加到234个,使耳穴名称溷乱,要求耳穴标准化。三、耳穴标准化阶段(1982~1986)中国针灸学会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委托,于1982年制订了《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先后于83年、84年、85年作了修订。最后提出了耳穴名称标准化四条原则:用病名、主治功能、药物命名耳穴均予以修改。2.穴名易造成临床应用时误解者,予以修改。3.主治不同、但部位相同、或极相近者予以合并或删除。4.本方案耳穴命名修订标准为:①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穴名。②见于传统医学文献的穴名。③用脏腑肢体名称命名的穴名。④用耳廓解剖名称命名的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