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漏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18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黄××女16岁学生初诊日期62年11月21日。 初步诊断:肝脾肾虚经漏。 主诉:从14岁月经初潮,即常行并月,色量尚正,有时有块,一般持续一週左右,由于今年下半年考试期间,功课繁忙,过于劳累,7月9日经水来潮,淋漓不断,至今已四个半月,血仍不止,中间偶有一二日血止则继而又下,有时色黑,有时色澹,当劳累则血下量多,会服中药数十剂,终未获效。常觉脑空,两腿软而无力、发沉,懒于行动,食思不振,纳量减少。中医医院诊断爲"经漏”,嘱免体育。 诊察所见:脉细略弦近数,寸口涩涩不调,96次/分。面色黄白,虚浮,唇舌两手几无血色,精神倦怠,语声低微。血色素6.5克。 病情分析:月汛初潮,常行并月,当係先天”天癸”弱,后天“精血”虚,“天癸”资生于肾,精血化生于脾,脾肾兼虚,爲其素质。加之功课繁忙,劳心过度,心营暗耗,脾肾益虚,因而冲任失调,遂致经漏。证见:面虚浮,色黄白,腿软发沉,懒于行动,语声低微,纳量减少,此乃一派脾虚证象。盖以肾不养肝,木乘土位,冲任失固,脾气重虚而然。夫血主于心,受藏于肝,统摄于脾,肝脾俱病,则冲任失调,固摄无能,则经水不绝。常觉脑空,爲肾虚之候,肾主骨髓,脑爲髓海,肾虚则髓少,髓少则脑空。更参之以脉,血虚则脉细,肝鬱则脉弦,寸口涩涩不调,爲气血俱伤之候,血虚肝鬱过久,皆化生内热之因,于是脉来近数。总之,证属肝脾肾虚,冲任失摄,经漏过久,气血兼伤。 治疗方法:法当正治,养肝肾之虚,扶脾元之弱,补气血,固冲任,更必需加介类潜阳止血之品于其中。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2克炙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乾地黄12克乌贼骨12克生茜草6克炙黄耆15克炒白术12克陈阿胶15克另溶分兑人参麵3克分冲连服2剂。 11月23日二诊:晋药后,诸证如前,药犹未逮、仍宗前法、加重药量。 处方:桑寄生30克川断12克炙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乾生地18克贡阿胶18克另溶分兑乌贼骨15克生茜草6克炙黄耆18克炒白术18克人参3克分冲连服3剂。人参养荣丸6丸,每次1丸,日2次。 11月28日三诊:晋前方下血已少,色转浅澹,时感头晕,精力不足。药效已显,正气式虚,仍依前法,略事增减。 处方:桑寄生30克川断15克焦白术18克炙黄耆30克乌贼骨15克醋柴胡6克茜草炭6克炙远志6克细生地18克龙眼肉12克生龙牡各18克炙甘草4.5克连服3剂。 人参归脾丸6丸,早晚各1丸。 12月3日四诊:经血于11月30日已止,头晕减,腿觉有力,纳量较增,脑空之感已除,唯面部虚浮仍较明显,脉细略弦,再依前法,稍事增减。 处方:照上方加建莲肉15克,太子参9克。连服3剂。人参归脾丸6丸,早晚各1丸。 12月10日五诊:唇面色转红活,虚浮已不明显,日来因休学心情不畅,纳较减少,但血止今已十一天,未见续下。患者愿服丸药以巩固疗效云。脉尙较细而无力。 处方:人参归脾丸10丸,每早1丸; 六味地黄丸10丸,每晚1丸。 12月20日六诊:于本月13日因回校听课,身心较累,而又下血,但量少一下即止,以后未见再出,浮肿尚未全清。查血:血色素8.2克,仍服丸药,冀收全功。 处方:滋补健身丸10丸,每早1丸; 六味地黄丸10丸,每午1丸;人参归脾丸10丸,每晚1丸。 63年1月11日七诊:浮肿已不明显,去年12月27日经血来潮,量不太多,有小血块,色正常,四天之后量即渐少,持续一週而尽,身体未感任何不适。月经已正常,今查血色素9.2克。病已向愈。处方:滋补健身丸10丸,每早1丸;人参归脾丸10丸,每晚1丸。 此桉素体脾肾兼虚,由于劳心过度,心营暗耗,血不养肝,木乘土位,脾气益虚,冲任失调,而致经漏,长达四月有半,出血淋漓不止,并造成比较严重的贫血。服药8剂,丸药12丸,出血部止。在12月10日第五诊时,面唇色转红活,贫血得到改善。先后诊凡六次,服汤剂11服,丸药68丸,历时一个月另六天、月经已正常,血色素由6.5克增至9.2克。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