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三例)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18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痛经(三例) 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当中,腹胁腰背发生剧烈疼痛,甚至疼痛难忍,乱滚呼号,最严重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呕吐泻泄,脉微欲绝,濒至虚脱,由于此种疼痛,随月经週期而发作,故名痛经。患者每因极大痛苦,如生重病,严重威胁体力精神,影响工作。从月经初潮即伴发剧疼者,称原发性痛经。开始经行无痛,以后才发生疼痛者,称继发性痛经。前人对此病称为经行腹痛,或经期腹痛,或月经痛。 (一)刘××女24岁已婚初诊日期:58年9月15日。 初步诊断:痛经。 主诉:月经超前,经行腹痛。如超前十馀日时,经前腹痛则轻,量少,先红黄色,后则更澹,带经焉2~3天;如超前5、6天时,经前腹痛则重,有时痛极出汗,甚至呕吐,经量较多,色亦较正,带经期则爲4~5天。但都不致影响食慾。月经见后,痛减轻,然一阵痛起仍是坐卧不宁。曾经××医院检查,认为是:子宫后倾。腹痛之剧烈是从今年三月才开始,以先仅是週期超前,有时甚至一月两次,只经前腹部稍痛或微感不适而已。腹痛增剧后,在当地曾服很多中药,始终不见效,故来治疗。末次月经9月10日,今尚未淨,并常有头痛眩晕,夜多梦扰。 诊察所见:脉息弦数较弱,面色滞黯无华。 病情分析: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痛者,多痛于经水未行之前,经见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经水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蠲。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于形气脉证,兼而辨之。 脉证合参,证属实中有虚,实爲气滞肝鬱,可从脉息见弦,经前痛甚,经来痛减等处辨之;虚爲虚热滞涩,当于脉数力弱,经色红黄,后则更澹等处辨之。至于经期超前日多,痛辄轻减,此当时虚偏重使之然;超前日少,痛则加重,乃当时滞偏甚故乃尔。 治疗方法:证爲气滞肝鬱,虚热滞涩,治须清热调肝,唯虚热痛经,当于滋养之中寓以清热,况正値经期则更不宜苦寒。 处方:酒当归9克生熟地各9克杭芍12克良薑1.5克贡阿胶12克另溶分兑朱茯神9克延胡索4.5克川芎4.5克甘草6克生橘核12克吴茱萸1.5克连服3剂。 9月22日二诊:前方晋后,无何不适,日前去××医院作输卵管通液,回来后腹痛发烧,故未得複诊,今证已退,带盛较黄(以先色白)质黏,脉同前,再依前方,略事增减。 处方:酒当归12克生熟地各9克製香附6克良薑1.5克朱茯神12克杭白芍15克生橘核12克吴茱萸1克玄胡索 4.5克台乌药土炒4.5克川芎4.5克阿胶珠9克分2次入煎连服3剂。 9月25日三诊:晋前方,带下色已转白,量亦减,再依前方,稍事损益。 处方:酒当归12克製香附9克赤白芍各9克生橘核15克吴萸1.5克生熟地各9克阿胶珠12克分2次入煎玄胡索6克朱茯神9克川芎6克紫丹参9克土白术6克高良薑1.5克生甘草6克连服3剂。 9月29日四诊:睡不安头晕痛等证已无所觉,带下色白量不多,再依前方,略事增减。 处方:酒当归12克製香附9克赤白芍各9克生橘核15克生熟地各9克高良薑2克吴茱萸1.5克玄胡索15克紫丹参9克朱茯神9克焦白术6克阿胶珠15克分2次入煎粉甘草6克连服3剂。 10月2日五诊:晋前方,感觉一切都很好,唯日来稍累,白带又较多,左侧少腹偶有微痛(作输卵管通液后印有此感,曾因此注射青霉素),脉象较和有力,再依前方,稍事增减。 处方:酒当归12克生橘核15克砂仁6克制香附6克生熟地各9克延胡索4.5克吴茱萸1.5克川芎4.5克紫丹参9克金铃子4.5克土白术9克川萆薢9克甘草6克朱茯神9克茯苓9克阿胶珠15克分2次入煎鲜薑6克切同煎连服3剂。 10月4日六诊:少腹左侧疼痛已除,饮食睡眠皆佳,只偶遇行坐不适时,左少腹尚轻微疼痛,一过即止,有时按之亦尚隐痛,脉象更和,再依前方,予以增减。 处方:酒当归12克生橘核18克制香附6克吴萸1.5克生熟地各9克玄胡索4.5克金子4.5克焦白术9克川芎4.5克紫丹参9克川萆薢9克春砂仁6克茯苓神各9克甘草6克阿胶珠15克分2次入煎鲜薑6克切同煎紫豆蔻1.5克研细末分冲连服3剂。 10月7日七诊:5日上午经水来潮,开始爲黄橙色液,渐则澹红,第二天色转正赤,量不多而无块,此次经来毫无所觉,今已三天一直腹未作痛,亦未出现以往之下坠感,只经行第二天稍有头疼腿痠而已,唯感体力犹虚。再依前方,稍事增损。 处方:茯苓神各12克酒当归9克酒杭芍9克柴胡3克生橘核18克土白术9克吴茱萸1.5克製香附6克甘草6克阿胶珠15克分2次入煎十开蔻粉1.5克连服3剂。 10月9日八诊:月经今已五天,尚未完全乾淨,但量已极微,腰腹依然毫无所苦,唯病愈思归,未免精神有些紧张,日来故又睡中梦扰、头微不和。脉象依然好转,再依前方略损益之。 处方:朱茯神15克酒当归9克杭白芍9克柴胡3克生橘核15克生牡蛎12克焦白术9克吴茱萸1.5克川芎4.5克製香附6克阿胶珠12克分2次入煎春砂仁4.5克甘草6克连服2剂。 10月11日九诊:昨经水去淨,共计持续6天,一切证象俱蠲,经水去后时所必出现之二便不爽,亦均消失。因归期已定,爱酌立汤丸二方,相间服之,以资巩固。 处方:①汤药方: 酒当归9克生橘核15克砂仁6克紫丹参9克高良薑18克延胡索4.5克製香附6克吴萸1.5克朱茯神15克生牡蛎15克先煎焦白术9克阿胶珠12克分2次入煎柴胡3克杭白芍9克甘草6克。 ②丸药方: 酒当归15克製香附15克广金9克柴胡9克生熟地各9克赤白芍各9克紫丹参12克焦白术12克川芎9克茯神各15克玄胡索9克吴茱萸6克高良薑6克砂仁6克生橘核30克紫豆蔻6克贡阿胶15克共为细末,枣泥爲丸,每服9克,空腹白水送下。 此桉爲气滞肝鬱而虚热滞涩之痛经,乃实中挟虚。此等气滞肝鬱,虽亦应调肝,但由于挟有虚热滞涩,则不能过用疏泄,须略攻治,去其鬱滞,清寓于滋,以解虚热,方得气脉流通,通则不痛。经治六诊之后,10月5日经水来潮期虽尚超前五天,但如此严重痛经而此次经行,竟毫无所觉,由经前以至经终,一直并未疼痛,而且连同每次经水去后所必发之二便不爽,亦皆消失。共诊9次,服药20剂,历时26天,病遂霍愈。因归期已定,爲拟巩固之方,相间服之,注意将理,怡情舒畅,当可根除。此不过摭拾前人之遣,常有得心应手之妙而已。 (二)周××女18岁未婚初诊日期:58年8月29日。 初步诊断:痛经,肝胃气痛。 主诉:久患胃疼腹胀,旦轻夕重,并病痛经,去年在家乡治疗,曾服药几十剂,越治越坏,竟至起坐维难,扶牆行走,心口仍然每天疼,月经一来,则卧床不起,将养数月体气始渐恢复。近因身体比较好,遂来治疗。经常头晕头疼,身倦无力。16岁月经初潮,週期总是后错(40天+~2个月),月经欲来之先,胃疼腹胀不觉加重,但经前两三天即出现腹腰痠痛,经见之后,痛则剧烈,如撕如掣,与平时之胃疼腹胀相併,则痛不可忍,坐卧不安,三天之后,较缓解,但痛经之完全消失,须待经水乾淨一週之后。月经量少色澹,夹有黑块,带经期5~6天,末经8月17日。 诊察所见:脉息沉弦而滑,面色白而透青,滞黯无华,精神抑鬱,不时攒眉,表情羞涩。 病情分析:经将行而痛者,属之气滞,经期中而痛者,气血滞凝,证皆属实;经去后而痛不止或反更加剧者,概属于气血俱虚。久患胃疼,且病痛经,脉见沉弦而滑,沉爲素多气滞,滑爲壅多,沉弦主痛。察其痛经情况,望其精神表现,揆其脉象反映,于以知,久患之胃疼,所病之痛经,病虽爲二,其因则一,胃疼属于肝胃气痛,痛经属于气滞血凝,二者皆爲实证。但经行后期,量少色澹,经水淨后,痛仍不止,此又气血俱虚之候,若此则爲实中有虚。 治疗方法:证爲肝胃气痛,气滞血凝,而又实中挟虚。法宜调和肝胃,疏畅气血,既治其实,又顾其虚,平时作用于久患之胃痛,经期作用于剧烈之痛经,举一法可得而兼之。 处方:酒当归9克製香附6克朱茯神12克焦白龙9克川芎4.5克提杭芍9克缩砂仁4.5克紫丹参9克沉香9克陈皮6克生甘草6克鸡内金炭9克越鞠丸40粒分2次吞,连晋2剂。 9月3日二诊:晋前方心口未疼,腹胀亦减,头晕头痛亦未作,只因天雨未得继续複诊,停药3天,昨心口又稍痛,头又不适。前方得效,再法依增损之。 处方:秦当归9克製香附9克朱茯神12克川芎6克丹参9克广砂仁4.5克生橘核12克陈皮6克沉香9克鸡内金炭12克生甘草6克杭白芍9克越鞠丸40粒分2次吞,连服2剂。 9月5日三诊:脘腹之胀痛只偶尔尚有轻度感觉,较前轻快多矣。头之晕痛均除,腰际尚痠,脉沉弦略滑。再依前方,稍事增减。 处方:秦当归9克川芎6克朱茯神12克製香附9克紫丹参9克生橘核15克砂仁4.5克沉香9克杭白芍9克鸡内金炭12克生甘草6克焦白术9克桑寄生15克越鞠丸40粒分吞,连服2剂。 9月9日四诊:晋前方证象减轻显着进步,惟日前因事过累,又加精神不快,胃疼又作,但较前轻多,只腿发麻发软。再依前方,稍事增减之。 处方:秦当归9克川芎6克製香附9克檀香4.5克砂仁6克生橘核12克杭芍12克沉香麴9克续断6克鸡内金炭9克紫丹参9克越鞠丸40粒分吞,连服2剂。 9月13日五诊:晋前药心口未疼,只腿部在操作过累时,尙感发麻,脉息较和,木土不争,久病之胃疼腹胀近瘥。再依前方,稍事增减,并拟丸方,既巩固胃疼之疗效,又治疗强烈之痛经,待月事过后,再来複诊。 处方:①汤药方 秦当归9克製香附9克檀香6克杭白芍12克砂仁6克沉香9克紫丹参12克川断9克炒鸡内金9克川芎6克甘草6克越鞠丸40粒分吞连服3剂。 ②丸药方 酒当归15克製香附15克紫丹参15克砂仁9克高良薑9克生橘核30克六神15克製苍术9克川芎9克炒山栀9克共爲细末,蜜丸如吉豆大,每服9克,每天1次,空腹白水送下。 10月3日六诊:久治不愈之胃痛一直未再发,面容已丰,色泽红润。9月27日经水来潮,30日去尽,持续4天,只经前一日腰觉痠,腹微胀,一直未疼。 嘱丸药服完,再照方继续製服,病可全瘳。 此桉之肝胃气痛,爲临床常见之病,所异者,天癸至期,经水行腹剧痛,一脉相关,原由肝鬱气滞,气血失调,胃痛、痛经皆基于此。盖肝气横逆,木土交争则肝胃气痛,气滞血涩,经水不利则剧烈痛经。第尤有进者,病虽属实而气血本虚,宣痹散鬱,恐其太过,养血止痛,又嫌太缓,只有双调气血,方可一举两全,捨此之治,皆滋弊端,故会久治不愈。8月29日初诊所拟第一方,二剂晋后,胃痛顿减,9月3日二诊之方叉二剂后,证象更轻,9月5日三诊又改方二剂,则基本痊愈,至于9月9日四诊及13日五诊方药大致相同,乃进一步使其肝气得舒,胃气得畅,木土不争,痛即自平。又因“鬱而不舒,皆肝之病”,乃由于怫鬱,而不得遂其条达之性,故始终未 离开越鞠丸。 (三)吴××女33岁已婚初诊日期:62年12月11日。 初步诊断:肾虚肝鬱痛经,兼瘕不孕症。 主诉:晚发月经,19岁初潮,週期尚正,(28~30天一行)经色有时黑红,有时色澹,量不多,一般持续3~4天,有血块,唯经行腹痛,逐渐加重,每月常存畏心。婚后益甚,竟发展成经期前后均痛,痛甚则呕吐,不能饮食。一月之内,仅有七八天痛轻之时,所以必须时时随身携带止痛片。11月份月经週期忽又发生化,月经断续一月来有三、四次,量少行涩,痛苦万分。末次月经11月13日,现临近週期,腹部胀痛,右侧尤甚,喜按不喜热,腰亦痠疼。结婚已11年未孕。曾经西医检查,认爲有盆腔结核(现已阴性),少腹右侧有疱块,如卵大小,食眠尚佳,小便有时频数。 诊察所见:脉弦右兼沉细,舌苔薄白,面色萎白,神疲形瘦。 妇检:外:(一);阴道:(-);宫颈:光、短;子宫:后位、较小于正常;附件:左侧轻增厚;右侧可触及4×3(厘米)肿物,压痛明显。印象:慢性盆腔炎肿物。 病情分析:经前腹胀者,多爲气滞,剧痛上攻胸胁,甚至呕吐者,亦多爲气滞;经行腹剧痛者,多爲血瘀,痛而有块坚硬不移者,亦多属血瘀。气之所以滞,由于肝气之不舒,血之所以瘀,由于气滞之不畅,《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此经脉之所过,正痛处之所从起。肝喜条达,最忌抑鬱,若情志过极,欲念不遂,肝则致鬱,乃生气滞,气爲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瘀血遂成,搏结冲任,当发痛经,并爲瘕,而致不孕。腰痠痛者,乃五脏之所伤,穷必及肾之徵象也。病已十四五年之久,气滞已深,血鬱亦较甚,故经年累月长期沉清于苦痛之中。更参之以脉,肝鬱脉必弦,脉沉则气滞、其喜按当爲虚候反呈,其恶热可知并非寒重。此证痛经,据临床所见,往往与子宫肌层之发育不全及子宫之病态发育等密切相关。 治疗方法:病属肝鬱肾虚,血凝气滞,法宜调补肝肾,理气活血,止痛调经。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2克赤白芍各18克醋灵脂9克製没药6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首乌藤15克台乌6克澹吴萸1.5克炙甘草4.5克麝香0.15克包煎连服3剂。 12月18日二诊:前方甫晋1剂,12日经水即至,腹痛仍如前,服止痛片亦未显大效。经色正常,有少量血块,照方共服6剂,月经于15日去淨,15、16两天疼痛减轻,而17日痛又加重且胀,自觉腰痠腹痛相联属,右侧痛尤甚,白带不多,饮食睡眠二便皆正常。脉象沉细弱弦,舌苔薄白,再依前方加减。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2克杭白芍24克醋灵脂9克当归9克製没药6克川芎4.5克玄胡索6克台乌药9克小茴香4.5克澹吴萸1.5克炮薑4.5克大腹9克麝香0.15克官桂麵1克共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2月21日三诊:前方晋3剂,腹胀痛未减,唯原来痛而喜按,今则变为痛而拒按,夜间痛甚,难以睡眠,必须服止痛片。仍依前方,稍加增损。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5克赤白芍各18克桂枝9克生乳没各6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炒桃仁9克红花9克炙甘草4.5克麝香0.15克沉香麵1克共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2月25日四诊:近两天夜间未痛,睡得安,白天痛亦大减,除非久立则腹先胀而后痛,食慾不振。脉息沉细而弦。已显效,仍宗前法续晋。 处方:照前方加砂蔻仁各3克,连服3剂。 63年1月3日五诊:晋前方觉特效,腹痛已基本消失,会于去年12月27日站立较久,虽仍有腹痛,但已极轻微,从28日以后,昼夜皆未作痛,食思亦振,饭量增加。唯元旦劳累较过,夜间又痛一次,此后有时但觉腹部不适而并未疼痛,食眠二便皆正常。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5克赤白芍各18克桂枝9克生乳没各9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炒桃仁9克红花9克砂蔻仁各3克云母粉9克莪术4.5克京三稜3克炙草3克麝香0.15克沉香麵1克此二味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月10日六诊:经水于1月7日来潮,提前5天,今日已淨。此次经前一天开始腹痛但已大轻,8日痛较甚,然吃止痛片能得解,9日痛减,今则痛无,唯经量尚不太多,色较澹,已无块,其他皆正常。脉象沉而略弦。十几年来之严重痛经,于今已告痊愈。再依前方稍更改,并拟丸方继服,以巩固疗效,兼消其。 处方: ①汤剂:照原方云母粉改爲煅云母,连服6剂,然后印继服丸药。 ②丸剂:云茯苓30克川桂枝45克赤白芍各24克粉丹皮30克生桃仁18克鸡内金18克焦六麴60克麝香0.6克。 共爲细末,蜜丸3克重,每次1丸,早晚各1次。 以后该患者来信谓:”月经正常,平时之腹痛未发作,经行之腹痛已很轻微云”。 肾虚肝鬱、气滞血涩之原发性痛经,乃痛经病例中较爲多见之证。但似此桉之经年累月痛无已时,病程长达十四五年之久,每月只有七八天之痛轻者,尚属罕见。 共计治疗5次,服药15剂,历时两阅月,则十几年旣顽痼又严重之痛经,竟告痊愈。 唯在治疗过程中,係见效于12月25日第四次複诊,着效于63年1月3日第5次複诊。由12月11日初诊至21日第三次複诊,在此十天当中,服药9天之后,病情未见丝毫好转,殊不知此乃尚未臻胜病显效之时,当此时刻,倘辨不明,不能恰中病情,仍一味坚守,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或有所犹豫,改弦易辙,则功亏一篑,药难胜病,二者殊途同归,效果皆必茫然,是所可必。所以说"审证贵精详,切脉要细探,识到无游移,方成必果断”。 本证除少腹腰骶疼痛之外,还往往伴发头疼、眩晕、心情急躁等神经方面的证候,也有的合併心呕吐,食然不振等胃肠证候,甚致疼痛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依临床所见之本证,可分寒证、实证、虚证、热证四大类,寒证之中,有虚寒、实寒之分,实证之中,有血瘀,气滞之别。关于虚寒者,治以温经止痛,实寒者,治以散寒止痛,血瘀者,治以活血祛瘀定痛,气滞者,治以理气畅滞定痛。至于虚证,法宜调补气血,热证法宜散熟定痛。痛则不通,多有所滞,气滞者脉必沉,寒滞者脉必聚,湿滞者脉必濡,兼寒兼热,当参旁证,爲虚爲实,审赋察形,治愈并非难事。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