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兼癥瘕不孕症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18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吴××女33岁已婚初诊日期:62年12月11日。 初步诊断:肾虚肝鬱痛经,兼癥瘕不孕症。 主诉:晚发月经,19岁初潮,週期尚正,(28~30天一行)经色有时黑红,有时色澹,量不多,一般持续3~4天,有血块,唯经行腹痛,逐渐加重,每月常存畏心。婚后益甚,竟发展成经期前后均痛,痛甚则呕吐,不能饮食。一月之内,仅有七八天痛轻之时,所以必须时时随身携带止痛片。11月份月经週期忽又发生化,月经断续一月来有三、四次,量少行涩,痛苦万分。末次月经11月13日,现临近周期,腹部胀痛,右侧尤甚,喜按不喜热,腰亦酸疼。结婚已11年未孕。曾经西医检查,认爲有盆腔结核(现已阴性),少腹右侧有疱块,如卵大小,食眠尚佳,小便有时频数。 诊察所见:脉弦右兼沉细,舌苔薄白,面色萎白,神疲形瘦。 妇检:外:(一);阴道:(-);宫颈:光、短;子宫:后位、较小于正常;附件:左侧轻增厚;右侧可触及4×3(厘米)肿物,压痛明显。印象:慢性盆腔炎肿物。 病情分析:经前腹胀者,多爲气滞,剧痛上攻胸胁,甚至呕吐者,亦多爲气滞;经行腹剧痛者,多爲血瘀,痛而有块坚硬不移者,亦多属血瘀。气之所以滞,由于肝气之不舒,血之所以瘀,由于气滞之不畅,《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此经脉之所过,正痛处之所从起。肝喜条达,最忌抑鬱,若情志过极,欲念不遂,肝则致鬱,乃生气滞,气爲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瘀血遂成,搏结冲任,当发痛经,并爲瘕,而致不孕。腰痠痛者,乃五脏之所伤,穷必及肾之徵象也。病已十四五年之久,气滞已深,血鬱亦较甚,故经年累月长期沉清于苦痛之中。更参之以脉,肝鬱脉必弦,脉沉则气滞、其喜按当爲虚候反呈,其恶热可知并非寒重。此证痛经,据临床所见,往往与子宫肌层之发育不全及子宫之病态发育等密切相关。 治疗方法:病属肝鬱肾虚,血凝气滞,法宜调补肝肾,理气活血,止痛调经。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2克赤白芍各18克醋灵脂9克製没药6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首乌藤15克台乌6克澹吴萸1.5克炙甘草4.5克麝香0.15克包煎连服3剂。 12月18日二诊:前方甫晋1剂,12日经水即至,腹痛仍如前,服止痛片亦未显大效。经色正常,有少量血块,照方共服6剂,月经于15日去淨,15、16两天疼痛减轻,而17日痛又加重且胀,自觉腰痠腹痛相联属,右侧痛尤甚,白带不多,饮食睡眠二便皆正常。脉象沉细弱弦,舌苔薄白,再依前方加减。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2克杭白芍24克醋灵脂9克当归9克製没药6克川芎4.5克玄胡索6克台乌药9克小茴香4.5克澹吴萸1.5克炮薑4.5克大腹9克麝香0.15克官桂麵1克共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2月21日三诊:前方晋3剂,腹胀痛未减,唯原来痛而喜按,今则变为痛而拒按,夜间痛甚,难以睡眠,必须服止痛片。仍依前方,稍加增损。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5克赤白芍各18克桂枝9克生乳没各6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炒桃仁9克红花9克炙甘草4.5克麝香0.15克沉香麵1克共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2月25日四诊:近两天夜间未痛,睡得安,白天痛亦大减,除非久立则腹先胀而后痛,食慾不振。脉息沉细而弦。已显效,仍宗前法续晋。 处方:照前方加砂蔻仁各3克,连服3剂。 63年1月3日五诊:晋前方觉特效,腹痛已基本消失,会于去年12月27日站立较久,虽仍有腹痛,但已极轻微,从28日以后,昼夜皆未作痛,食思亦振,饭量增加。唯元旦劳累较过,夜间又痛一次,此后有时但觉腹部不适而并未疼痛,食眠二便皆正常。 处方:桑寄生18克川断15克赤白芍各18克桂枝9克生乳没各9克製香附9克玄胡索6克炒桃仁9克红花9克砂蔻仁各3克云母粉9克莪术4.5克京三稜3克炙草3克麝香0.15克沉香麵1克此二味研匀分2次冲连服3剂。 1月10日六诊:经水于1月7日来潮,提前5天,今日已淨。此次经前一天开始腹痛但已大轻,8日痛较甚,然吃止痛片能得解,9日痛减,今则痛无,唯经量尚不太多,色较澹,已无块,其他皆正常。脉象沉而略弦。十几年来之严重痛经,于今已告痊愈。再依前方稍更改,并拟丸方继服,以巩固疗效,兼消其。 处方: ①汤剂:照原方云母粉改爲煅云母,连服6剂,然后印继服丸药。 ②丸剂:云茯苓30克川桂枝45克赤白芍各24克粉丹皮30克生桃仁18克鸡内金18克焦六麴60克麝香0.6克。 共爲细末,蜜丸3克重,每次1丸,早晚各1次。 以后该患者来信谓:”月经正常,平时之腹痛未发作,经行之腹痛已很轻微云”。 肾虚肝鬱、气滞血涩之原发性痛经,乃痛经病例中较爲多见之证。但似此桉之经年累月痛无已时,病程长达十四五年之久,每月只有七八天之痛轻者,尚属罕见。 共计治疗5次,服药15剂,历时两阅月,则十几年旣顽痼又严重之痛经,竟告痊愈。 唯在治疗过程中,係见效于12月25日第四次複诊,着效于63年1月3日第5次複诊。由12月11日初诊至21日第三次複诊,在此十天当中,服药9天之后,病情未见丝毫好转,殊不知此乃尚未臻胜病显效之时,当此时刻,倘辨不明,不能恰中病情,仍一味坚守,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或有所犹豫,改弦易辙,则功亏一篑,药难胜病,二者殊途同归,效果皆必茫然,是所可必。所以说"审证贵精详,切脉要细探,识到无游移,方成必果断”。 本证除少腹腰骶疼痛之外,还往往伴发头疼、眩晕、心情急躁等神经方面的证候,也有的合併心呕吐,食然不振等胃肠证候,甚致疼痛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依临床所见之本证,可分寒证、实证、虚证、热证四大类,寒证之中,有虚寒、实寒之分,实证之中,有血瘀,气滞之别。关于虚寒者,治以温经止痛,实寒者,治以散寒止痛,血瘀者,治以活血祛瘀定痛,气滞者,治以理气畅滞定痛。至于虚证,法宜调补气血,热证法宜散熟定痛。痛则不通,多有所滞,气滞者脉必沉,寒滞者脉必聚,湿滞者脉必濡,兼寒兼热,当参旁证,爲虚爲实,审赋察形,治愈并非难事。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