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外科疾病中有关病因辨证的经验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一)在外科疾病中有关病因辨证的经验
部分中医外科范围的疾病,虽然发于体表或局部,但与人体脏腑经络是有着密切联繫的。症状的表现除了局部的体徵以外,同时也有全身症状。因此外科的诊断、辨证都应把局部和全身的情况联繫起来认识。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推求病因,即“审证求因”,从而进行正确的治疗,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潘氏对有关病因辨证的经验归纳如下:
潘氏在临床中经常提到的外科发病因素是热、湿、风、暑、气滞、血瘀、痰、毒等。在医桉中常将脏腑、经络和六淫等因素综合辨证,如上唇疔医桉:“脾经火毒上攻,致上唇起发毒瘰。”臀疽医桉:“湿阻太阳足经,气血因而凝滞,遂致左臀起发毒瘰二枚。”一般所谓的"六淫”病因或致病因素,实质上都是属于外因的范畴,是疾病发生的修件,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人体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潘氏在审证求因中是能注意内因方面的,如卸肉疔医桉:“禀体素虚,常患小疾,近来左大腿内侧始起毒瘰··此係正虚邪盛,热灼伤阴,毒邪内陷,有昏厥之,勉拟清营解毒,佐以护心扶正。”乳痈医桉:"乳痈前溃二枚,脓水渐少,旁处一枚肿痛得减,···新产气血两亏,肝胃经内积热未清,乳汁壅络未通,行动自愼,治宜调和气血,佐以解毒通乳”。在审证求因中,除注意经络循行外,也注意结合部位,这与六淫特性有关。六淫中各淫的致病因素,可单独致病,也可常与其它病邪结合而致病。如外痈的辨证:“外痈,发于头面颈项及上肢的,多由风火、风热、风痰所致;发于前阴、下肢的,多由湿热、湿火所致。”由于感邪的偏胜不同,局部可现不同的见证。
热
火为热甚,火和热是程度上的不同,爲外科病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火邪盛者,始起局部灼热,焮红刺痛。如疔疮初起,肿势向四周扩散时,”如肿而木硬,肿到那里,硬到那里,则爲单纯毒火肆横;若肿硬紫黯··火毒内陷越重,若肿硬散漫,肌肉红活··硬而不坚,火毒轻,易愈。”潘氏对火邪辨证,以热、红、紫黯、肿硬和痛等局部表现爲主要依据。若爲风火症,则加上风邪的特性,”除上述症状外,起发迅速,肿块浅而不硬,红晕散漫扩散快,并有恶寒发热、头痛、肢节痠楚等风邪表症,若焉风热症,局部亦现焮红,红晕逐渐出现而复盛,灼热刺痛不甚,肿块比风火症深而木硬”。
湿
湿邪致病,如前所述多犯于下部,也常与其他病邪相结合而成病。如”袖口疳,爲包茎上生疮···,其起初爲包皮作痒,微红肿,焮热,逐渐包皮腐烂肿胀,以糜烂爲主,可包皮内叶连及外叶,严重者呈剥皮烂杏状,所流津水脓汁腥臭,茎部不硬,临床所见病例,多爲湿热下注所致”;“田螺卷,由肝臀湿火下注,包皮染毒所致,··阴茎包皮水肿光亮,不会腐烂。刺破后可流津水,水肿仍难解。”外痈”若爲湿火症,始起即现红晕,红晕光亮,皮肤紧张,痈热刺痛,起发较风火症缓慢,一般上午轻些,下午重些;若爲湿热症,局部亦现焮红,而无刺痛,红晕日渐出现而不甚,无亮光,皮肤不紧张”。湿阻的主要表现:“肢体沉重,面黄,溲赤,浅则光亮,深则按之如烂棉”;"湿伤气,脾气虚则湿更盛;湿鬱爲热,鬱久而湿化爲浊,湿热熏蒸,则皮肤作痒,湿热留于肌肤,使痒如虫行,局部则津水绵绵,搔破后滋水更多”。以上均爲下部外症在症状上的描述,可以反映潘氏对湿热(火)爲患,特别是湿邪方面的局部辨症,主要是肿胀光亮,糜烂流津水,湿痒,这是关于湿滞留于肌肤方面的认识。湿邪亦可阻滞内脏而患病,如肠痈辨证中说:“湿阻者,主要是指湿阻在
中,或湿阻在下,或挟湿者,可见胸痞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腻而垢。当气滞和血瘀凝滞的肠痈挟湿时,病情进展快,出现身热或热度增高,因挟湿者容易化热所致。故身热者即使汗出热仍不退,舌苔由白腻转微黄或黄腻,口苦,口渴欲飮,饮而不多。湿阻气滞者,患者多数有脾虚湿胜,肝脾不和或肝胃气痛,先有腹胀而后腹痛起块,腹部检查时,重按隐约有肌肉板滞,按得出肿块,但肿块较散漫而软,边缘不十分清楚。湿已化热,则局部热而不红,痛而拒按。按病情发展来看,化热后容易酿脓。”从此可见潘氏对湿阻于内脏辨证的一般。
风
风邪多侵犯于上部,但亦可发于全身,风邪致病的局部辨证的特性,在"热”邪中已有所论述。如"疔疮挟有风邪,···挟风邪者,浮肿扩展迅速,肿势严重”;“有头疽···若挟有风邪,则疽之四周浮肿处,按之不硬。如鬓疽,风邪盛时其肿势可延及面颊、眼胞。脑疽,风邪盛时其浮肿向巓顶、耳边、颈项蔓延,用手指触其头髮痛甚,并伴有头痛”。“腿游风···,可先由散发的湿毒,冒风后突发红晕,此湿毒毒邪内蕴与风邪相搏,袭于肌肤而成,可自数枚湿毒散开的红量合併成片,其势迅速,成片向四周游走,由小腿向大腿延伸扩散者少,皮肤焮红刺痛,且起小水泡,症势在好转时,红晕渐退,仅留原发湿毒,内治以疏风清热,佐入利湿解毒”。”湿毒···挟风在面部则可浮肿,红晕散漫,游走无定···临证中取决于风胜或湿胜,一般风胜多乾痒,湿胜多湿痒。风胜湿,风燥血,血燥生风,血行风自灭,故治疗应以养血祛风。局部仅起瘰,无水泡脓疱,亦无滋水,甚至皮肤乾燥落屑,痒剧而搔破者亦不流滋水,甚至可见搔破的血痕亦很快愈合”。综观以上内容,可见潘氏对风邪的辨证,主要是抓住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浮肿红晕扩散快,肿势宣浮,游走迅速,乾痒等。
暑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潘氏在论述暑湿流注中提到"发于暑
湿当令夏季秋节,按节气,小暑至霜降三个半月,而以大暑前后,发病较多”。暑爲热邪,故有热证表现,夏季多湿,故多挟湿,所以常与湿或热相合,表现爲暑湿、暑热的见证。如“疖是暑湿当令季节的常见病···,焉外受暑邪,暑必挟湿,故爲暑湿之邪化毒外达所致,或复与阳明经之湿及血热凝结壅滞于肌肤而成,简言之,暑湿热毒凝结”。从全身症状来说”暑湿主要表现:身热汗出,热势重于夜间,头胀胸痞,渴不多飮,舌苔白腻,脉象濡数”,辨证当根据病证、季节、局部与全身症状综合分析,以判断其属暑湿或暑热。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血异常的病理现象。除前面所讲的各种病邪均可导致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外,潘氏认爲:”气滞的主要表现,皮色如常,按之皮紧而内软,痛如刺而难忍”。如肠痈辨证说:"气滞者爲腹部无形疼痛,按之腹部无肿块,肌肉不板滞。若肝木犯胃,肝胃不和,则爲脘腹无形疼痛,并兼有泛恶或呕吐;若爲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则少腹无形疼痛,或气攻作痛;若肝脾之气不调,则胸腹胀满,或纳食作胀,或有时腹胀气攻作痛,或嗳气矢气得适,在临诊中可以见到气攻作痛时,腹部出现瘕块,按之板滞疼痛;结聚之气消散,则腹中块、板滞疼痛亦随之消失”。在临证中如对颈部的瘿、瘰、胸部的乳病、肋疽和下部的疝,都与气滞、气鬱和肝经有关。辨证主要抓住外证发病较缓慢,初起局部皮色不变,结块硬而不坚或坚硬如石,在腹部则无形疼痛,攻痛无常,或痛时气聚有瘕块,缓则气散而无迹。血瘀的主要表现:”皮内肿胀,色微红而青紫,初起隐痛,继则胀痛,肿而木硬,只痛不热。”如肠痈辨证说:“瘀凝者,爲腹痛而有形,按之肌肉板滞,腹内有肿块可触及,肿块比较坚硬,特别是瘀血凝滞日久不消则化熟,疼痛拒按,板滞等症状增剧,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先气滞而后血滞瘀凝者,爲先痛而后肿,就是说先有腹部无形疼痛,继而出现肌肉板滞及肿块。若先瘀凝后气滞(气滞由瘀凝而起)则爲先肿而后痛”。风疹块辨证中说:“风斑的表现还有红色、白色区别,红色属血分,白色属气分”。流注辨证中说:“瘀血流注,其成因有三,由劳伤筋脉而成者,···初起全身症状不显,局部症状比其它流注轻,至化脓期,才有寒热出现···,由跌扑损伤引起者,·初起症状轻,微觉局部痛,肌肉板滞,待身热出现,局部疼痛拒按,按之木硬,皮肤不十分焮热,发于深层肌肉爲多,此症化脓快···;如属产后,···败瘀流入经络,阻于肌肉而发者,··初起隐痛或疼痛,逐渐成肿块,患者气血多亏弱”。
痰
潘氏认焉:“痰之焉病,非病之本,爲病之标,痰的产生,多由津液受熟邪的蒸灼而成。痰火之症,如紧喉风。”痰结的主要表现:柔软如绵,不红不热,皮色如常,隐痛,脉滑。痰之爲病亦常与其他病邪相合,如痰凝气滞、风痰、湿痰、寒痰等。“若爲风痰症,临床上有二种见症:一篇先有发熟、咳嗽等肺衞症状,而后出现肿块。另一是素有痰淘未清,留于肌肉,局部原有核,皮色如常,按之木硬,推之活动,如受风邪,出现身热,则小核也随身热而迅速增大黏着不移,并出现红晕”。肋疽“如由外感风邪不解,化热灼津成痰,痰阻经络而成者,初起即有咳嗽、身热,继而出现肋部疼痛,症起迅速……;若由肝经积热挟痰凝气滞而成者,则起发也,隐隐作痛”。湿痰的辨证,则根据人体部位及有痰和湿的见证,如“痰注发由湿痰鬱滞而成者多,内治类同胁肋痈,所不同的是胁肋痈挟厥阴之气滞多,···多用疏肝行气药;痰注发则厥阴之气滞少(经络所属不同),大多无红晕,一有痛感,肿块部高隆,按之绵软,内治要用陈皮、半夏等祛除湿痰类药”。“由湿痰及寒痰凝滞而引起者,按之绵软,皮色白,如痛亦不剧,无热度,起发甚慢,病程长(湿痰比寒痰起发要快些)”。临证中在瘰历、瘿、流痰等无不涉及痰的病邪。从上可见潘氏对痰的辨证主要抓住发展缓慢,体表的结块,初起皮色不,局部不热,肿块或软如绵,或硬而不坚;与其他病邪相合,如挟风邪则化热,病情发展快,出现局部发热等自觉症状。
毒
潘氏对于毒的病因辨证范围含义较广,1.指受较重的外邪,其症情表现危重者,如烂血疔医桉中所述:“湿热火毒炽盛,毒滞血瘀,外有迅速腐烂扩大之势,内有毒攻内脏走黄之象”。或护理不当,已有外疡,再中秽毒。如臑痈医桉中说"此乃手三阴经风火凝滞,兼中秽毒所致,爲臑痈也”。此时辨证主要抓住原已有外疡,复出现突然肿硬散漫,起块,色紫,壮热,脉数等症。2.指有传染性者,如疫疔桉中所载:“五日前屠杀病羊,剥皮又食其肉,致右手食指节起发红块,作痒,渐见起泡,色紫中心凹陷,四周肿硬焮红···此感染病羊疫毒蕴结成疔,毒火横逆,症情严重”。要是既作病因辨证,又作病名,指在人体过敏状态下,接触某些致病物质的皮肤病,如"感染肥毒,足背足底起发大泡,内含脓汁,四周有红晕,相连成片,焮红灼热,浮肿,以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有形寒身热,称爲肥毒”,乃指接触畜肥中的秽毒,病发生在接触部位。此主要是抓住接触病史及接触局部发生皮损。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