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方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附方
(1)消肿膏
药物组成:川芎6克牙自4.5克南星12克草乌9克风化硝45克滑石500克麝香1.5克薄荷油5滴冬青油15滴蜂蜜750克
功用:活血消肿,散结止痛。
主治:时毒、肋疽、肾子痈等,痈肿,肿势散漫,红晕不甚者。
製法:除薄荷油、冬青油、蜂蜜外,馀药均研细(除麝香)过一百目筛,和匀,入蜂蜜中调成煳状,然后滴入薄荷油,冬靑油调匀。
用法:将此膏厚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每天换药1次。
(2)芙蓉膏
药物组成:芙蓉叶30克大黄15克黄柏12克草河车12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24克凡士林680克
功用: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肿症起急剧,红晕剧盛,焮红疼痛。
製法:将六味药拣杂质,洗淨晒乾,硏细,过一百目筛。配製时先将凡士林加热溶化,入瓷鉢中,将上药末和入搅拌均匀,至冷凝即成。
用法:将此膏厚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外用橡皮膏固定,每天换1次。
附注:此膏和消肿膏皆有消肿散结止痛作用,消肿膏中有草乌、南星等温热之品,故消肿散结较优,适用于红晕不甚漫肿者;芙蓉膏性偏寒凉,清火解毒的作用较强,而散结之力较弱,故常用于红晕盛剧、漫肿浮游之症。
(3)赛香散
药物组成:製乳香27克肉桂54克广木香18克山奈27克製没药27克九节菖蒲18克生青皮18克公丁香18克生南星30克沉香30克冰片4.5克
功用:行气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肿块微有红晕或皮肤白嫩者,以及奶疬等。
製法:乳、没、冰片各研细末,馀药研末,过八十目筛,溷合研匀,密贮。
用法:取适量均匀撒在布膏药上或和入膏药中,贴患处,7~10天换1次。
附注:本散与内消散(4)皆有消散内托作用,未成脓者能消散痈肿,已成脓者能托毒外出。本散较内消散少川乌、草乌二味,可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或引起药物过敏之弊,故适用于肿块焮红或皮肤白嫩者。加靑皮、木香、沉香行气消肿,菖蒲芳香开窍,虽诸药无消肿散结之功,但能带药直达病所,爲代麝香之用。
(4)内消散
药物组成:肉桂45克南星22.5克川乌22.5克草乌22.5克山奈22.5克製乳香22.5克製没药22.5克公丁香15克麝香7.5克冰片4.5克
功用:温经通络,活血行瘀,消肿散结。
主治:痈疽(无头疽)肿块木硬,平塌痛,皮色如常,以及风湿痹痛等症。
製法:肉桂、南星、川乌、草乌、山奈、丁香各研末过八十目筛,乳香、没药、麝香、冰片各研细末,溷合研匀,收贮瓶内密盖备用。
用法:将药末均匀撒在布膏药上或和入布膏药中贴患处。7~10天换1次。
(5)克消散
药物组成:白降丹、生石膏各等分。
功用:行瘀软坚,消散肿块。
主治:痈及无头疽等,皮色如常、肿块坚硬者。
製法:将白降丹研极细,生石膏研细过一百目筛(不宜太细),两药和匀,瓷瓶收藏备用,避见日光。
用法:用毛笔将本散薄撒于布膏药的面上,撒时要稀疏均匀,不宜稠密成片,要见膏药面。撒好后放在酒精灯上熏烘,使本散部分沉入膏药内,部分浮粘在膏药肉上面,爲恰到好处,稍凉贴患处,再用手掌轻轻按压,使与皮肤粘住。
附注:本散外用,一般未成脓者能消,已成脓者能移深居浅、加速化毒。贴上半天以后,局部皮肤会有三、四小时灼痛感。贴5天后撕下,贴膏药处往往起发泡疹。如贴5天后,肿块未消,可改用白灵丹(白降丹1份,生石膏8份,研製方法同上),白灵丹贴后局部皮肤仅有搔痒感而无灼痛。每5天换贴一张,不要提前撕下,以免影响疗效。如皮肤红或柔嫩者,撒药时须酌减药量。
又:如白降丹爲放置已久的陈货,则可将其用量减牛,所减药量,由白大吊替代之(即原用白降丹如爲3克,则改爲各1.5克)。又:汞过敏者忌贴。小孩及妇女乳房等处皮肤柔嫩者,均不宜使用。
(6)异功散
药物组成:斑蝥180克广丹45克
功用;提脓拔毒。
主治:痈疡初溃。
製法:将斑蝥用文火炒黑(炒时大小应分开)炒透,研细,广丹水飞除去杂质,两药和匀再研,收贮。
用法:薄掺疮口,一天2次。
附注:不适用升药的部位,和汞剂过敏者,可用此以提脓拔毒。用至脓水渐少,新肌渐生时可改掺生肌散(7)。
(7)生肌散
药物组成:朱砂1克煅石膏30克冰片0.15克
功用:拔毒生肌。。
主治:疮疡溃后,脓水渐少,创口未敛。
製法:分别研细和匀备用。
用法:薄掺疮口,上盖膏药或软膏,一天1次。
附注:如遇溃疡疮面校大者,用本方加白大升4.5克,减朱砂0.15克,其效较本方优。
(8)迎春散
药物组成:煅石膏9份血竭1份
功用:生肌收口。。
製法:各研细,和匀,再研极细,收贮备用。
用法:掺于疮面,上用膏药覆盖。
处方来源:加善向阳社丶衞生院张景星。
(9)金液丹
药物组成:犀黄1.5克腰黄6克西月石6克元明粉9克冰片0.15克
功用:清火解毒,祛腐生新,消肿止痛。
主治:急慢性咽喉疾患,如烂喉风、烂喉蛾、纒喉风及阴虚喉痹喉疳等。
製法:取已经炮製过的元明粉、月石,及诸药各研极细,和匀再研,密闭收贮,放置阴凉乾燥处。
用法:吹咽喉内,一天4、5次。
(10)良药散
药物组成:寒水石30克朱砂1克冰片1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消肿,去腐生新。
主治:一切喉风,焮红肿痛腐烂;或牙龈肿痛。
製法:先将寒水石,朱砂各水飞研极细,然后四药共和匀研细,密闭收贮。
用法:以吹喉器或芦管吹患处,每隔3小时1次。
附注:本方各药都有清火解毒作用,朱砂、冰片并能防腐止痛。治诸喉风急症、口舌生疮,可单独使用,亦可以此爲基础,随证加入下药:
喉风焮红肿胀较甚者,加风化硝适量,泄热软坚;
喉风红肿,痰涎壅塞不通,加生川乌细末少许,攻坚逐痰;
喉风红肿腐烂,加鹿角霜细末,以去腐止烂;
烂喉风腐肉已脱,新肌将生,加煅人中白细末,以生肌收敛。
处方来源:嘉市中医院杭芝轩。
(11)清凉散
药物组成:生石膏240克青黛24克
功用:清火解毒,燥湿消肿。
主治:面游风、丹毒、药毒、天泡疮、湿疹等,皮肤起瘰焮红成片,搔痒,或起水泡,或流津水。
製法:将青黛飞淨,石膏研细过筛后,共研和均匀,收贮备用。
用法:加植物油适量调成煳状,或用本散6克加凡士林30克,调和(名兰月白膏),摊棉纸上敷搽患处,每天1次。
附注:本散适用于红晕盛者。如无红晕,应加强燥湿敛疮作用,可将方中生石膏改爲煅石膏,名熟兰月白散,用法同上。
主治:流火,无名肿毒或虫咬等局部焮红肿痛,或肤色紫红,势欲溃烂的毒火症;或疽疗四周焮红,肿势散漫。用法同上。本散减青黛用量3克,加生大黄15克,名新清凉散。本散30克加滑石30克,枯矾4.5克,烟胶6克,名止痒散。主治湿风疮,肾囊风,湿疹等流津水多者。用法除与上相同外,亦可用以乾扑患处,每天4~5次。
(12)定痛散
药物组成:生石膏30克生月石15克朱砂9克冰片1克
功用:清火拔毒、化腐定痛。
主治:疔疮、疽毒、热疖等溃后,脓腐未淸,焮红肿痛者。
製法:各药研细和匀。
用法:薄掺疮口,每天1次。
处方来源:加兴中医院。
编者按:是方原名生肌定痛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谓"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全方药量除冰片1克外,馀均相同。是方全省各地外科应用较爲普遍,在配合的药量方面则有出入,名称则有大清散、去腐定痛生肌散..等。××中医院介绍:部分病患用后有药疹出现,虽用腰黄代替朱砂(因朱砂目前药源较少,故改用),仍有相类似情况。
(13)拔毒散
药物组成:斑蝥18克巴豆炭6克犀黄1.5克前胡15克元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冰片0.3克麝香1.5克
功用:温托提脓,拔毒去腐,消肿止痛。
主治:脑疽、发背、搭手疽等局部肿硬,毒闭难化,或脓水较少
製法:先将斑蝥、巴豆肉、元参、前胡、乳香、没药炒製,各药研细。配时将麝香、冰片、犀黄溷和,再加入斑蝥、巴豆炭、前胡、元参研匀,最后加入乳香、没药研匀得。
用法:用时薄匀掺入疮口上,每天2次。至脓水增多、新腐渐分时停用。
附注:此散以犀黄、斑蝥、巴豆爲主。犀黄凉血解毒,斑蝥辛寒巴豆辛热,二味以毒攻毒,共奏提脓祛腐消坚退肿之效。其馀各药用以增强清火解毒,消肿止痛,且能拮抗巴豆辛热燥烈之性。临床上常用于疽毒、发背、毒闭难化之症,用之能速化成脓。
(14)祛腐散
药物组成:白降丹6克轻粉15克朱砂12克雄黄12克雌黄12克蟾酥9克胆矾9克寒水石9克冰片1克紫草15克前胡9克元参9克製乳香12克製没药12克文蛤12克麝香3克
功用:祛腐,止烂,解毒,消肿,定痛。
主治:有头疽(脑疽、发背、搭手疽等)及疔疮(烂皮疔、卸肉疔)腐烂不止之际。
製法:先将前胡炒至焦黄(研细爲嫩焦黄色粉末)元参炒至微焦鬆脆(离锅后立即薄摊闷盖,待其冷却,研细爲乌黑粉末),文蛤用武火炒至十分之六焦黄(遇热卷缩变形,因接触锅底受热不匀,显不同焦黄色,至十分之六焦黄时粘性已去,可不必再炒,研细呈焦黄微带黑色),胆矾用文火铲炒(受热潮,粘附锅底成白色)炒至乾燥鬆脆易碎(研细呈不透明澹白微绿色),乳香、没药製去油,朱砂水飞。各药分别研细,(过一百二十目筛)秤准,先将麝香、冰片和匀,加入寒水石稍研,再入蟾酥、轻粉、白降丹、雄黄、雌黄、元参、前胡、文蛤、朱砂、紫草、胆矾研匀,最后入乳香、没药研匀成。用乾燥瓷瓶或玻瓶收贮。
用法:先用撬药板沾蒸熘水,沿疮面腐烂边缘处加以润湿,然后将药薄匀撬放在已湿润的四周疮面,根据腐烂面积大小,酌情放成1~3厘米阔;坚硬起块处药需厚些。中间掺定痛散(12),上盖清凉膏药。每天换1次。
附注:本方以陈白降丹爲主药,用以祛腐止烂,与轻粉爲伍,既能攻毒,又可缓和白降丹的刺激。朱砂、雄黄、雌黄、蟾酥攻毒散肿·元参、紫草、寒水石、前胡、冰片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乳没活血消肿止痛。胆矾、文蛤收湿敛疮。麝香辛香走窜,更能助上药发挥作用。此丹祛腐止烂作用较吊药略逊但有化毒之效(水吊一般只能用一次,不能多次连续使用,且无化毒作用)。此丹常用于疽毒、发背腐烂不止,毒闭不化,可连续使用,用至腐疔毒化成脓爲止。
又:本方中蟾酥、轻粉、白降丹有毒,研时须轻,并戴上口罩,以防中毒。
(15)八味丹
药物组成:蜈蚣3克全蝎3克雄黄9克炙穿山甲片9克朱砂6克冰片0.3克乳香4.5克文蛤18克
功用:拔毒祛腐,攻坚散结,消肿止痛。
主治:有头疽及烂皮疔、卸肉疔腐烂已止,新腐未分,根盘坚硬,毒化缓慢之时。
製法:先将需炮製各药加工,然后各研成细末,拌和均匀,收贮
用法:薄掺于疮口,每天2次。
附注:新腐欲脱时停用。
(16)清凉膏
药物组成:当归30克紫草6克大黄适量麻油500克黄蜡135~180克
功用:清火解毒,止痛消,活血化瘀,排脓生新。
主治:烫火伤、丹毒、湿疹、天泡疮和一般皮肤病,跌仆瘀伤等
製法:先将当归、紫草入麻油中浸2~7天(夏2天,春秋4天,多7天),然后入锅中,用炭火煎熬,待药物呈黄褐色(不可焦黑),油面发现烟云状,离火,过滤去滓,将油再入锅中,加黄蜡(夏180克,冬135克),缓火融化后,倒入浅平瓷鉢中,待其冷却凝固后收贮(夏季应放于阴暗处),此时称爲清凉原膏。待用时于每30克原膏中,再入大黄(细粉)4.5克(不能在未凝固之时拌入),缓缓拌和均匀印成(药膏以陈久爲佳)。
用法:按一般疮疡处理原则,如糜烂或溃疡,先将患处洗淨,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将膏匀摊于纱布或棉纸上,(一般可不必太厚),敷贴患处。每天换药1次或数次。
附注:方中当归外用,有化瘀排脓、和血止痛作用;紫草活血凉血;大黄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三味合用,可共奏清凉活血之功,故对皮肤病湿疹、烫伤、一切疮毒痈肿,跌仆瘀伤有一定效果。麻油、黄蜡用以赋形,旣能保护皮肤,又能养血润燥。
又:于清凉原膏198克中,调入黄连粉15克,大黄粉6克,黄芩、黄柏粉各4.5克,名黄连膏,适用于疔疮疖肿,水火烫伤及丹毒等症。
处方来源:×××中医院潘午印。
(17)金花散
药物组成:煅石膏500克广丹30克
功用:生肌收口。
主治:痈疽丶疮疡脓腐已尽,新肌渐平者。
製法:分别研细,和匀收贮。
用法:薄掺疮口,每天1次。
编者按:是方鲍相璈《验方新编>中有记载。谓"治烂腿臁疮,连年不愈,臭烂不堪,并治一切痈疖疮毒,功能去腐生肌。”本省各地较多应用。有的酌减广丹用量,有的略加冰片,分别命名爲迎春散、浅玉红、深玉红等。还有增重广丹用量并加朱砂、冰片,定名爲生春散,既有敛疮生肌作用,又有拔毒解毒功效。
(18)黑灵丹
药物组成:斑蝥18克黄升6克功用:提脓、拔毒、祛腐。
主治:有头疽、烂皮疔、卸肉疔症势已定,腐烂已止,腐肉坚而未化或将欲脱离之际;以及痈疡久溃不愈。
製法:先将斑蝥用文火炒黑(大小应分开炒),研细,两药和匀,入乳鉢内再研极细,收贮备用。
用法:每天薄掺疮口2次。
(19)脑砂散
药物组成:脑砂1克雄黄2克冰片1克
功用:拔毒软坚,腐蚀恶肉。
主治:鼻瘜肉,耳痔及痈疡溃后怒肉外翻,新皮难长,疔疮毒闭难化,新腐难分。
製法:先将硇砂製过,以减轻其刺激性,然后将各药分别研细,和匀即成。
用法:怒肉或疔疮直接将散药薄掺在疮面上,外盖大清软膏或清凉膏,一天2次,待肉平、疔疮毒化成脓即停用;肉、耳痔如表面乾燥,在渗药前润湿局部,然后渗柴,不必盖贴敷料,一天4次。
附注:本散中脑砂容易受潮成块或变水(特别霉雨季节),最好临时配製,贮于瓶中,置乾燥处。硇砂有红白二种,经炮製后其功用相同,故配製时可通用。
又:本散常用于耳痔,胬肉。也可用于疔疮毒闭难化,但用后有刺痛,故临床对此不常用。
(20)绿升
药物组成:黄升60克青黛6克
功用:止烂祛腐,清火拔毒。
主治:疽毒、发背、烂皮疔、卸肉疔等四畔紫黯,小部分腐烂未止;及无头疽、痈脓腔深广、疮口小或腐肉外翻、脓水淋漓不尽,溃久不愈。
製法:青黛水飞淨后,和黄升同研细匀即成。
用法:薄掺疮口,每天1次。
附注:如腐烂已止,新腐欲分时,可改掺黑灵丹。
升丹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外用提脓拔毒去腐主药,但有刺激性。如在提炼后不久即应用,局部会产生痛感。因此,一般常放置一段时期使药性转爲缓和后使用。本方加用青黛,一方面探取其原来清凉解毒作用,协助升丹治疗疮疡,并减轻升丹提炼时火毒;另方面升丹质重,靑黛质轻,两味同用,还能增加体积,使应用时不致药量过多。合研以后色呈草,而其作用与红升、黄升类同,故称爲线升。此方不仅常用于掺布疮口,还有以此6~9克(亦有用红升),加凡士林30克,调和均匀敷贴患处。
(21)九一丹
药物组成:红升(或黄升、升)1份煅石膏9份
功用:提脓拔毒,祛腐生肌。
主治:疮疡溃后糜烂,脓腐未淨,新肌未生。
製法:各研细和匀,再研至极细收贮。
用法:每天1次,薄撒疮口,上盖薄贴或软膏。
编者按:纯粹红升或黄升的药性较勐,对溃疡脓腐渐减时,须适当增加赋形药。是方提脓祛腐主要是红升的功效,而煅石膏兼有清凉收作用。石膏最好用尿浸半年,再用清水漂淨二个月,然后火煅研细。升和石膏的比例,可根据需要适当予以增减,在各地配方中,有用石膏8份,红升或黄升2份,称爲八二丹,治溃疡脓流不畅、腐肉不化;有用石膏7份,升3份,或石膏、升各牛,分别称爲三七丹,或五五丹,治痈疽溃后腐肉难脱,或肉芽过于增生等。
(22)润肌膏
药物组成:紫草1.5克地楡15克当归30克大黄30克生地30克黄蜡90克菜油360克
功用:解毒消肿,润燥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水火烫伤、丹毒、药疹、血风疮、白屑风等皮肤燥裂,或有水泡,或清水淋漓,肿痛焮红者。
製法:将前五味药切片放在菜油中浸3~7天(冬季7天,夏季3天)后,同入铁锅中,文火煎熬至药枯,捞出药渣过泸,加入黄蜡溶解即成°
用法:薄摊在棉纸上或纱布上,敷患处,每天1~2次。
附注:此膏对水火伤,其效尤佳。
(23)消核膏
药物组成:麻黄30克甘逐60克大戟60克白芥子60克南星30克僵蚕30克藤黄30克半夏45克朴硝45克菜油1000克广丹180~240克(冬180克,夏240克)
功用:温络消痰:软坚散结,活血破瘀。
主治:瘰历、阴疽、鹤膝风等肿块坚硬日久不消之症。
製法:将油放入锅中煎熬,煎至油不扩散时,(但未滴水成珠),离火冷却,将麻黄、甘遂、大戟、白芥子、南星、僵蚕、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3~7天(夏浸3天,冬浸7天)再煎,煎至药枯,泸去药渣,直至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黄,待藤黄完全溶解,离火加入朴硝,加时会出现水汽上升,泡沫增多,此时须立即搅拌,至泡沬消失,朴硝全部溶解再煎,最后加广丹(须先研细过一百目筛)。
用法:摊在大小不等的布上,根据肿块大小选用,敷贴患处,3~5天换1次。
附注:此膏对阴疽、鹤膝风肿块坚硬日久难消之症爲佳。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41页
18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