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郁之我见

年代:未知
医家:肖宪发
开本:16开
来源: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其起因由于情志失常,忧思恼怒太过,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开阖失司,气血瘀滞不通,而出现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火郁之证。丹溪首创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同时指出六者之间,是先由气郁、而后湿、痰、热、血、食等随之而郁,从而为病。郁初病在气,多有胁肋胀痛、胸闷太息、抑郁不乐、脉象弦细;久而火郁性急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酸、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血郁胸胁刺痛不移,舌紫暗有瘀斑;食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湿郁身重脘胀,嗳气口腻,便糖腹泻;痰郁脘腹胀满,咽中如物梗塞。临床病家发病原因和证候类型与天赋禀性密切相关。如阳刚之体,平素急躁易怒,病以阳症居多,面多红赤,脉象弦急,阴柔之人,素多忧愁寡言,症以阴症居多,面常黯滞不华,脉多沉涩。老者脏衰体弱,郁证多肝肾阴虚;盛年多思多虑,病郁多心经郁热。男子好胜易怒,郁证多肝郁化火;妇人多忧善愁,其郁多心脾两虚。郁证见症甚多,诊治必当耐心诱导,详问细察,全面分析,抓住实质,探本求源,悉辨其不同特点而潜心立法处方,即不一症一药,也不墨守一方。治疗郁证,早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立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正如《证治汇补·郁证》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故治郁之初,无不以疏导理气为主。虚证则根据损及脏腑及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但郁本无形,用药不可力敌,只可轻取,且郁证病程多较长,用药不宜峻勐,实证用药应注意理气不耗血,活血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虚证治疗时应注意补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正如《临症指南医桉·郁证》所说:“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拔苗助长。”除以药物治疗外,为病人折疑解郁进行精神安慰治疗亦尤为重要。解除致病因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郁证的好转乃至痊愈,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治疗郁证之方如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四逆散、越鞠丸、丹栀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诸方,均为常用之方剂,其各有所长,或疏肝理气、或化痰利气、或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或肝脾同治,升中有清。运用灵活加减,效果方能满意。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682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