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仙鹤草

拼音名
  Xiān Hè Cǎo

英文名
  Hairyvein Agrimonia Herband Bud, Herb of Hairyvein Agrimonia

别名
  鹤草芽、龙牙草、施州龙牙草、瓜香草、黄龙尾、铁胡蜂、金顶龙芽、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龙头草、脱力草

拉丁名
  Agrimonia pilosa Ledeb.

性味
  味苦、涩,性平。

药材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rimonia pilosa Ledeb.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在枝叶茂盛未开花时,割取全草,除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龙芽草 多年生草木,高30-120cm。根茎短,基部常有1或数个地下芽。茎被疏柔毛及短柔毛,稀下部被疏长硬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镰形,稀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锐锯齿或裂片,稀全缘;小叶有大小2种,相间生于叶轴上,较大的小叶3-4对,稀2对,向上减少至3小叶,小叶几无柄,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1-2.5cm,先端急尖至圆钝,稀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急尖到圆钝锯齿,上面绿色,被疏柔毛,下面淡绿色,脉上伏生疏柔毛,稀脱落无毛,有显着腺点。总状花序单一或2-3个生于茎顶,花序轴被柔毛,花梗长1-5mm,被柔毛;苞片通常3深裂,裂片带形,小苞片对生,卵形,全缘或边缘分裂;花直径6-9mm,萼片5,三角卵形;花瓣5,长圆形,黄色;雄蕊5-15;花柱2,丝状,柱头头状。瘦果倒卵圆锥形,外面有10条肋,被疏柔毛,先端有数层钩刺,幼时直立,成熟时向内先靠合,连钩刺长7-8mm,最宽处直径约3-4mm。花果期5-12月。

生态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林缘及疏林下。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根繁殖。种子繁殖:春播南方3月下旬,北方4月中旬、下旬;秋播,南方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北方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冻前。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平畦,条播按行距30-40cm开1-2cm深的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薄土,稍稹压、浇水。每1hm\2播种量为15-22.5kg,发芽适温为25℃,播后10-15d出苗。分根繁殖:春,秋两季均可进行,将根挖出劈开,每根带2-3个根芽,及时栽种。穴栽按行株距30cm×15cm,挖15cm深的穴,每穴1根,覆土5cm,压实、浇水。如已出芽,栽时将芽露地面,栽后浇水,出苗率可达95%以上。
  田间管理 苗高3-5cm时间苗、补苗,拔去过密的弱苗,苗高15cm时按株距15cm定苗。结合松土进行锄草,苗封垅后不再松土,有草及时拔掉。为增加产量定苗期可施氮肥,人粪尿每1hm\2 1500-22500kg,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根的生长。

性状
  性状鉴别 全体长50-100cm,被白色柔毛。茎下部圆柱形,直径0.4-0.6cm,红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绿褐毛,有纵沟及棱线,有节;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中空。单数羽状得复叶互生,暗绿色,皱缩卷曲;质脆,易碎;叶片有大小2种,相间生于叶轴上,顶端小叶较大,完整小叶片展开后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托叶2,抱茎,斜卵形。总状花序细长;花直径0.6-0.9cm,花萼下部呈筒状,萼筒上部有钩刺,先端5裂;花瓣黄色。果实长0.7-0.8cm,直径0.3-0.4cm。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暗绿色。①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②非腺毛单细胞,长短不一,壁厚,木化,具疣状突起,少数有螺旋纹理。③腺毛头部1-4细胞,卵圆形,柄一般1-2细胞,较短;另有少数腺鳞,头部单细胞,直径约至68μm,含挥发油滴,柄单细胞。④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9-50μm。

化学成分
  全草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Agrimonolide)、鞣质(为焦性儿茶酚鞣质、没食子鞣质等(6.67%-13.71%))、甾醇、有机酸、酚性成分、皂甙,还分离得仙鹤草酚A(agrimol A)、仙鹤草酚B(agrimol B)、仙鹤草酚C(agrimol C)、仙鹤草酚D(agrimol D)、仙鹤草酚E(agrimol E)、仙鹤草酚F(agrimol F)及仙鹤草酚G(agrimol G),其中仙鹤草酚C的结构已明确;尚含木犀草素-7-D-(luteolin-7-D-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n)及挥发油等,还从全草中分离出仙鹤草素甲、乙、丙(agrimonin A,B,C),市售仙鹤草素为一酸性物质,药用其钠盐、可能为一混合物。根含鞣质8.9%,茎含鞣质6.5%,叶含鞣质16.4%。茎、叶还含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Luteolin-7-β-glucoside)和芹菜素-7-β-葡萄糖甙(Apigenin-7-β-glucoside)和维生素C、K。鲜根茎冬芽含鹤草酚(agrimophol),经体外灭囊虫试验和临床观察,证明为有效物质,尚含仙鹤草内酯(agrimonolide)、香草酸(vamillic acid)、l-花旗松素(l-二氢槲皮素,l-taxifolin)、鞣花酸、伪绵马素、仙鹤草内酯-6-O-β-D-葡萄糖甙、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2S,3S)-(-)-花旗松素-3-O-β-D-葡萄糖甙、鞣花酸-4-O-β-D-木糖甙以及委陵菜酸等。

药理作用
  1.杀虫作用:1.1.对血吸虫的驱杀作用:1.1.1.鹤草酚对体外培养血吸虫活动的影响:从感染1000-1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达5-6周的家兔体内用无菌术取虫、按常规方法进行体外培养。挑取完整的合抱雌雄虫1对,置于盛装1ml小牛血清-台氏液(1:5)的卡氏瓶中,每组10瓶,放在36-37℃的恒温箱中培养。待虫体活动正常后加入含所需浓度的鹤草酚药液,容量为1ml,并按时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活动情况。每次试验均用含上述精氨酸,吐温80和聚乙二醇400培养液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两性血吸虫接触鹤草酚4μg/ml 4分钟左右,即见虫体兴奋,呈急速蠕动;6分钟后,腹吸盘自瓶壁脱落,但可反复吸着,约持续2-3分钟后即完全丧失吸着能力。此时,只腹吸盘仍有微弱的缩动、虫的体部则逐渐挛缩,约20-30分钟雄虫停止活动,但雌虫的吸盘在l分钟内仍有微弱缩动。药液浓度为8μg/ml,雄虫与药液接触6-15分钟后即停止活动,雌虫则在接触药液2小时内停止活动。当两性血吸虫停止活动后加入阿托品(1×10(-3)M)或5-羟色胺(1×10(-3)M),均不能使虫体恢复活动。正常两性血吸虫接触槟榔碱(1×10(-3)M)虫体立即松弛伸长,抱雌沟散开,虫体停止活动。此时加入鹤草酚8μg/ml后1分钟,虫体开始恢复活动并逐渐兴奋,持续2分钟左右,虫体挛缩,活动逐渐变弱直至再次停止活动。用含鹤草酚0.5-2μg/ml的培养液培养两性血吸虫时,如不调换培养液,两次实验结果,雄虫活动停止的时间分别为2.8±0.4和2.9±0.3天(X±SE,下同);雌虫为5.2±0.4天;若药液浓度为4μg/mL,雄虫活动停止的时间均小于30分钟,雌虫分别为1.4±0.2和1.6±0.2天;当药液浓度为8μg/ml时,雄虫于15分钟内,雌虫于2小时内停止活动。4组两性血吸虫与鹤草酚8μg/ml分别接触24、48、72和96小时后,将前1组虫移换至正常培养液,虫可逐渐恢复微弱活动,但于3天内死亡;后3组的则未恢复活动。对照组两性血吸虫平均存活时间为12.1±0.6天。
  1.1.2.鹤草酚合并硝唑咪对感染小鼠体内虫体在体外培养的影响:取感染血吸虫尾蚴80-100条达5周的小鼠,单用鹤草酚300mg/kg,硝唑咪75mg/kg或两药合并灌胃治疗,疗程为5天。给药鼠于停药24小时剖杀,自从肠系膜及肝内收集两性血吸虫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虫的活动及其恢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鹤草酚合并硝唑咪组的两性血吸虫皆不能恢复正常活动,并于3天内死亡。而单用鹤草酚或硝唑咪治疗的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1±0.5和13.3±0.7天,与合并治疗组的差别非常显着(P

副作用
  1.鹤草酚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435±88mg/kg。
  2.鹤草酚与食油同服可增加毒性,故服用鹤草酚时,不能与油同用。用小鼠50只均分5组、各组1次注射不同剂量的本实验用鹤草酚注射液,注后观察3天内死亡情况。求得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90.7±4.9mg/kg。将每组10只共6组小鼠,每天各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鹤草酚1次,连续10天(每天均按实际体重给药)观察12天内死亡情况,求得连续腹腔注射10天的LD50为67.7±4.1mg/kg。
  3.取体重18-27g健康小鼠210只,雄雌各半,均分Ⅰ-Ⅳ批,每批50-60只,每批动物按常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鹤草酚均用灌胃。第Ⅰ-Ⅲ批各鼠于灌药后,再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对照)、食用豆油和50%酒精各5ml/kg体重。第Ⅳ批在鹤草酚溶液中掺入30%容量的聚乙二醇(相当于3ml/kg)。观察3天,按改进Karber法求出半数致死量、标准误和显着性。鹤草酚小鼠口服给药LD50为599.3mg/kg;给药后再服用酒和食用豆油则LD50分别为540mg/kg和453.3mg/kg,与对照组比较服用食用豆油组动物死亡较快,LD50显着减少(P

鉴别
  (1)取本品粉末20g,用70%乙醇100ml回流提取1h,回收乙醇至少量,供下列试验用:①取供试液2ml,加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2ml,界面呈红褐色环。(检查酚类)②取供试液2ml,加3三氯化铁试液1ml,则呈污绿色。(检查鞣质)③ 取供试液2ml,加5%明胶溶液2ml,产生白色沉淀。(检查鞣质)④取供试液2ml,加镁粉少许与浓盐酸3-5滴,显樱红色。(检查黄酮)(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0g,用50ml石油醚(沸程60-90℃)回流提取90min,滤过。滤液挥尽石油醚,用氯仿5ml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鹤草酚少许,用氯仿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用正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25:0.7)上行展开,展距约15cm。取出晾干。喷以浓硫酸后加热,则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开花前枝叶茂盛时采收。

归经
  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止痢,杀虫。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30g;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熬膏涂敷。

注意
  非出血不止者不用。

各家论述
  1.《履巉岩本草》:叶:治疮癣。
  2.《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3.《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4.《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
  5.《植物名实图考》:治风痰腰痛。
  6.《伪药条辨》:治瘰疬。
  7.《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运用于肺病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