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4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4

槟榔

拼音名
  Bīnɡ Lɑnɡ

英文名
  Areca Seed, Betel Nut

别名
  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性味
  味苦;辛;性温

药材基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
  采收和储藏:11-12月将采下的青果,煮沸4h烘 12h即得梆子。3-6月采收成熟果实,晒3-4d,捶破或用刀剖开取出种子,晒干。亦有经水煮,熏供7-10d待干后剥去果皮,取出种手,烘干,称为榔玉。

原形态
  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生态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
  栽培技术 用种子育苗。选择15-30年生,茎于上下均匀,节间短,产量高的母树采种。果实选翌年成熟(6月上、下旬),果皮是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d,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成堆积法催芽,20d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云南于5-6月定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幼龄期需要适量荫蔽以保持土壤湿润,叮间种绿肥、药材、经济作物等。如遇天旱,应适当浇水。植后6-7年间,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和绿肥为主。成年树结果后,除施氮肥外,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开花结果和增强植株抗寒抗风能力。植株进入开花结果年龄,应将幼林时的荫蔽树砍掉,以利其生长和结果。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为害叶,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果腐病,使青果蒂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果穗枯萎病,为害果穗和果实,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亩灵喷雾。极腐病,为害苗,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信液灌根。虫害有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在3-4月结合施肥,每株施3%呋喃丹颗粒0.25kg或于4、5月和 8、9月用 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榨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灭百可10-6喷雾。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钝圆,基部平宽,高1.5-3cm,基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有稍凹下的淡色网状纹理,偶附有银白色内果皮斑片或果皮纤维,基部中央有凹窝(为珠孔部位),旁有大形淡色种脐。质极坚硬,切断面可见大理石样纹理,系红棕色的种皮及外胚乳向内错入于类白色的内胚乳而成,纵剖面珠孔部位内侧有空隙,藏有细小于缩的胚。气微,味微苦涩。
  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紫色。①内胚乳碎片众多,完整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方形,胞间层不甚明显,直径56-112μm,壁半纤维素,厚6-11μm,有大的类圆形或矩圆形纹孔,直径8-19μm。②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类多角形或作长条状,直径40-72μm,壁厚约8m,有少数细小纹孔,胞腔内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③种皮石细胞鞋底形、纺锤形成多角形,直径24-64μm,壁厚5-12μm,纹孔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淡红棕色物。此外,偶有其周围细胞小含团簇状硅质块的中果皮纤维及内果皮细胞。

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及少量的槟榔次碱(arecaidin),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均与鞣酸(tannic acid)结合形式存在。还含鞣质约15%,内有右旋儿茶精(catechin),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A-1,B-1和B-2以及称为槟榔鞣质(arecatannin)A、B的两个系列化合物,这两个系列均系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五聚体。又含脂肪约14%,基中主要脂肪酸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少量的今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等。还含氨基酸,主要有脯氨酸(proline)占15%以上,以及色氨酸(TCMLIByptophane),蛋氨酸(methionine),酷氨酸(tyrosine),精氨酸(argi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等。另含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蔗糖(sucrose),槟榔红色素(areca red)及皂甙等。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1.1. 对肝吸虫的作用:1.1.1.对肝吸虫的体外抑虫作用:查传龙等报道槟榔的水煎醇沉液(1×10-2、1×10-3和1×10-4)对肝吸虫均有明显的体外抑虫作用,与正常培养组比较,P

副作用
  1.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2. 诱变作用:槟榔煎剂给小鼠ig的LD50为120±24g/kg。槟榔碱给小鼠ig的MLD为100mg/kg,犬的MLD为5mg/kg,马的MLD为1.4mg/kg。大鼠ig槟榔铋碘化合物的MLD为1g/kg,给药后15min出现流涎、腹泻、呼吸加快、烦躁等症状,1.5-2h死亡。犬用 0.44mg/kg氢溴酸槟榔碱ig,可引起呕吐与惊厥。Ramesha RA报道给怀孕6-15d大鼠以1,3和5mg/d/只的剂量服用生槟榔或制槟榔的总水溶性提取物,结果发现槟榔对大鼠胚胎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可使活胎儿体重减轻,骨骼成熟延迟,甚至造成死胎。Panigrahi GB报道槟榔总水提物及其鞣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的影响,给小鼠ip槟榔总水提物12.5,25或50mg/g/5天,结果显示SCE频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而连续注射 50mg/g/10d,25mg/g/15d或50mg/g/15d槟榔总水提取物后,SCE频率显着下降,说明槟榔总水提取物在低剂量短时间作用下可产生诱变作用。给小鼠ip槟榔鞣质50,100或 200ug/gx5d,结果表明,SCE频率未见明显升高,而连续注射200ug/gx10d,100ug/gx15d,200ug/gx15d槟榔鞣质后,SCE频率则显着升高,说明槟榔鞣质在长时间高剂量作用下具有诱变作用。
  3. 促癌变作用:另据Tanaka T等报道,给大鼠饮服含5ppm诱癌物质4-硝基喹啉 1-氧化物(I)的水16wk后,加服含20%槟榔的饲料40wk,结果发现加服槟榔的大鼠舌上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只饮I的大鼠;另给大鼠po含200ppm的另一种诱癌物质N-2-芴基乙酰胺(FAA)饲料8wk后,加服含槟榔的饲料16wk,结果发现加服槟榔的大鼠肝细胞发生癌变的数目显着高于只服FAA的大鼠。这一结果表明,饮食槟榔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诱发的口腔癌N-2-芴基乙酰胺诱发的肝癌具有促癌变作用。

鉴别
  理化鉴别(1)取新磨粉末约0.5g,加水4-5ml及5%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铝钾试液1滴,即现浑浊或沉淀,放置片刻镜检,可见红色四面体小方晶或球状结晶产生。(检查按榔碱)(2)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1g,加氨水救滴及乙醚10ml冷浸提取,提取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液。另以槟榔碱为对照品。取上述2种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畦胶H薄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开,碘化钾试液显色,样品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商品规格 商品分两等。一等,每1kg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二等,每1kg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 5%;轻度虫蛀不超过3%。余同一等。

炮制
  1.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3.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4.《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5.《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

注意
  气虚下陷者禁服。

复方
  ①治寸白虫: 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 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 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 (《方脉正宗》)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 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⑤治心脾疼: 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 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11)治五淋: 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12)治脚气冲心: 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13)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 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服二月。 (《本草汇言》)(14)治痰涎: 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御药院方》)(15)治醋心: 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16)治乌癞: 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17)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 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18)治口吻生白疮: 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19)治盯耳出脓: 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20)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 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21)治金疮: 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经验方》)(22)治阴毛生虱: 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2.《本草约言》:槟榔,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气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一云能杀寸白虫,非杀虫也,以其性下坠,能逐虫下行也。
  3.《本草蒙筌》:槟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
  4.《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渭'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5.《本草经疏》:槟榔,入手、足阳明经。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宫,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生痰癖,或湿热停久,则变生诸虫,此药李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故主如上诸证也。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日华子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李殉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温走散,破气坠积,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
  6.《本草汇言》:槟榔,主治诸气,祛瘴、破滞气、开郁气、下痰气、去积气、解蛊气、消谷气、逐水气、散脚气、杀虫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BI,或胸痛引背、两胁肤满而喘逆不通,或气痞痰结、水谷不远而关格ZHEN胀,或水壅皮肤、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种种病因,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羁留而至痰者,此药宣行通达,使气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积可解矣。
  7.《本草正》:槟榔,本草言其被气极速,较枳壳、青皮尤甚。若然,则广南之入朝夕笑噬而无伤,又岂破气极速者。总之,此物性温而辛,故能醒脾利气,味甘兼涩,故能固脾壮气,是诚行中有留之剂,观《鹤林玉露》云,饥能使之饱,饱朗使之饥,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于此四句详之,可得其性矣。
  8.《医林纂要》:槟榔全无辛味,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则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误也。又入口甚涩,涩与酸同,实有补肺敛气之功,人第知其下气破气,而不知其顺气敛气,逐邪乃以安正也。又回味甚甘,则亦能和能补矣。
  9.《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10.《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11.《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12.《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13.《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14.《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15.《医学启源》:治后重。
  16.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17.《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18.《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19.《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20.《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