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授道中医团队 拍摄于:2017-06-05

蜈蚣草

拼音名
   wú gōng cǎo

别名
  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小贯仲

拉丁名
  Pteris vittata L.

性味
  淡,平。

药材基源
  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vitt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2m。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cm,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cm,宽5-30cm,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cm,宽0.5-1cm,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用法用量
  疥疮:蜈蚣草(全草)二两,一扫光四两,大蒜杆(干的)四两。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须内服消毒药。根状茎2~4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